2003(3).
摘要:
气象通信是气象事业发展的纽带和桥梁,快捷、安全、稳定、可靠的气象通信为气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不断完善优化气象通信网络特别是市县通信网络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3(3).
摘要:
在品牌营销及市场推广的实战经验的基础上,首先澄清了普遍存在的品牌与名牌的区别以及品牌营销认识的误区,提出进行气象品牌营销的思路:必须明确气象品牌的核心价值、对于气象品牌形象的认识必须始终一致、应注重气象品牌的整体规划等。
2003(3).
摘要:
大型蒸发器测针松动和仪器本身性能是导致蒸发器数据失真的主要原因。测针出现松动造成蒸发量失真。一是测量的固定螺丝没有紧到位,使测竿变长,测针针尖过早接触到水面,造成当天蒸发余量偏大,该余量又作为第2天的蒸发原量,导致第2天的蒸发余量也偏大。观测前须检查测针针尖的固定螺丝是否松动,发现松动应将其拧紧到位后再观测。二是连接螺丝套和插竿的固定螺丝松动,螺丝套下落使测针针尖过早接触到水面,造成当天蒸发余量和第2天的蒸发原量偏大。观测前检查时若发现螺丝套上下移动,则应固定螺丝后再观测。
2003(3).
摘要:
雷击时的能量主要集中体现在首次雷击波对应的库仑量或焦耳量,因此GB50057—94把首次雷击波形(即10/350μs)作为雷电流的波形,而8/20μs波形并非自然界所具有的波形,它是对碳化硅(SiC)压敏电阻做绝缘冲击电压实验时,短路电流近似于8/20μs波形,故把8/20μs定为模拟测试波形。雷电波是行进波,存在波阻抗,波形在传输过程中半波时间只会被展宽而不是变窄,8/20μs波形,不是感应雷波形,在选用SPD时,应尽量选用10/350μs波形测试的SPD的参数为准。而以8/20μs波形测试SPD的各参数不能真实地反映SPD在遭受雷击时的特性。
2003(3):6-9.
摘要:
对陕西2002-04-04和2002-06-09区域性暴雨(以下称“4·4”暴雨和“6·9”暴雨)从形势、水汽条件、能量场等进行对比分析发现:2次暴雨天气形势相似,“6·9”暴雨是由于大尺度的低空偏南急流在107°E附近长时间维持,带来持续而充足的水汽和强烈的辐合而产生的,水汽辐合、能量场均有2个中心,与暴雨中心相对应;“4·4”暴雨是由于西北涡停滞于武都、汉中,地面锋区长时间维持而致。许多物理参数“6·9”暴雨比“4·4”暴雨大。
2003(3):10-13.
摘要:
通过对陕西1957-2002年共46a97个测站的逐日降水量中大暴雨资料进行时间和空间尺度分析,发现陕西大暴雨时间上存在着20a和3a两个周期,夜间暴雨的特点明显,地域上大暴雨具有三高两低的特征。应以气象和水利部门协作联防,将高发区群众迁至安全地带为主要防御措施。
2003(3):14-17.
摘要:
介绍了位涡的概念、分类及位涡理论研究的发展概况及其在暴雨中尺度诊断分析中的应用,分析了不同类型暴雨过程位涡研究结果,表明位涡在暴雨过程中的时空变化对确定暴雨的落区和强度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为内陆地区暴雨中尺度分析研究提供更多的诊断方法。
2003(3):18-20.
摘要:
对2002-06-29榆林市出现的区域性强冰雹天气从天气尺度环境条件、雷达回波和物理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250hPa随西北急流南下的冷平流,925~850hPa北上的暖平流,以及850hPa大幅度升温和一定的增湿,在河套形成位势不稳定层结。500hPa干暖盖为低层能量的累积创造了条件。08-20时,从850~200hPa由下沉运动转为上升运动为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地面露点锋的形成、发展和东移对触发强对流天气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2003(3):21-23.
摘要:
通过对关中中东部2002-11-21-23连续性大雾天气过程分析表明,高低空天气系统的密切配合是形成本次大雾的主要因素;逆温对连续性大雾的形成有重要贡献;地面水汽充沛,温度较低,风场较弱为大雾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盆地地形对大雾的形成也有一定作用。
2003(3):23-25.
摘要:
用天气图、地面中尺度风场、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2002-07-02发生在陕西中部一次强风暴天气的形成机制,指出这是一次由中空低涡造成的强风暴天气过程,表现为多个局地涡旋、对流单体合并发展,造成局地强对流天气。
2003(3):29-32.
摘要:
遥感技术在干旱监测中具有宏观、快速、客观、经济等常规手段不具备的优势,综述了遥感监测干旱在国外的研究进展,从有无植被覆盖方面介绍了热惯量法、亮温法、植被指数法、供水指数法、条件温度植被指数法、农田双层模型等方法在我国的研究进展,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2003(3):33-34.
摘要:
利用GIS技术生成气候资源、专题气候区划数字图像,以CITYSTAR为平台建立陕西省合阳县地理背景、气候资源、专题区划三个数字图像数据库,并实现对各项数字图像的可视化管理。
2003(3):35-38.
摘要:
2002年(2001年12月—2002年11月)陕西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全省气温普遍偏高;降水陕北北部略偏多,其余地区偏少;日照除陕北、关中个别县(市)偏少外,省内大部地区光照充足。冬季温暖,降水前期多后期少;初春干旱,多沙尘天气,春末低温阴雨,旱情缓解;汛雨偏早,盛夏酷热;秋季无秋淋。年内还出现多次暴雨天气,尤其是陕北、陕南局部暴雨多,落区集中、洪涝灾害严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冰雹灾害发生频繁,使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受灾,损失严重。
2003(3):39-40.
摘要:
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档案是记录反映气象台站建立之初至今,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变化历程的档案资料。它涉及台站环境、观测场变动、台站迁移、观测要素增减、观测仪器的变动及更新等影响气候资料均一性变化的各个方面。是用户了解、应用气象数据必要的背景信息;是进行气候资料序列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的科学依据;是研究我国气象科学史所需的重要信息源之一。随着《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气象资料的应用范围日趋广大,为了更全面、更详细地反映气象资料的历史状况,2002年中国气象局提出了新的台站沿革档案格式要求,并要求台站沿革档案追加、补充、完善至2000年。
2003(3):48-49.
摘要:
自动气象站对各项自动化仪器特别是最后存储各项记录的计算机依赖过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气象数据的不安全性。硬盘上的数据文件一旦发生损坏或丢失,后果将十分严重。在自动站的运行中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已成为今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西安市未央路102-1号
邮编:710016 传真:
电话:029-86163551 E-mail:sxqxbjb029@163.com
版权所有:陕西气象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