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自动气象站部分探测要素不正常的处理
    陈亚利 文涛 崔凤霞
    2007(2).
    [摘要](496) [HTML](0) [PDF 1.52 M](664)
    摘要:

    自动气象站观测存入的记录中,水汽压、露点、海平面气压是与气温、湿度、气压有关的计算值,当气温、湿度、气压值缺测或不正常时,不能仅考虑用人工观测值代替,还应考虑到其他要素的变化。

    2  冰雹云提前识别技术研究
    李金辉 樊鹏
    2007(2):1-4.
    [摘要](498) [HTML](0) [PDF 2.40 M](1012)
    摘要:

    利用雷达强回波45dBz高度和降雹日08时月平均0oC层高度,对1991—2003年宝鸡雷达站观测的165d231块对流云数值拟合,得出识别冰雹云的指标:处于发展中的对流云,雷达强回波45dBz高度大于或等于多年降雹日08时0oC层月平均值2.9km,将有冰雹酝酿形成。对降雹造成灾害的雷达回波分析表明:雷达强回波45dBz平均底部越高提前识别时间越长,顶部越高距离降雹时间越短,冰雹云可能是45dBz初始回波位于云体中部并向上、向下扩展发展而成。该方法对单体降雹平均提前识别12min,对超级单体平均提前识别18min;对多单体冰雹云平均提前预警18min,对飑线中的超级单体平均提前预警25min。

    3  副高西北侧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李社宏 胡淑兰
    2007(2):4-8.
    [摘要](692) [HTML](0) [PDF 5.47 M](1269)
    摘要: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和FY-2C气象卫星资料,对2006-08-28发生在陕西中北部的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和贝湖冷涡分裂南下冷空气交汇对峙,为大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低涡切变、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锋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的水汽输送通道始于南海,沿副高外围气流到达暴雨区上空,雨区上空中低空存在着强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中层干冷空气从北方侵入暖气团,在雨区上空形成强对流不稳定区。涡度、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的垂直分布有利于暴雨产生,散度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多层分布特征。暴雨发生在冷锋前部暖区中,共有4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生成发展,影响了暴雨区。

    4  2005年陕西第一场透雨诊断分析
    梁生俊 侯建忠
    2007(2):9-12.
    [摘要](675) [HTML](0) [PDF 2.55 M](961)
    摘要:

    利用天气学方法和诊断分析技术分析了2005年陕西第一场透雨的成因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稳定的“东高西低”是第一场透雨的有利形势场,西南低空急流和地面回流为降水的发生和持续提供了充沛的水汽,陕西中南部地形的抬升是形成降水中心的原因之一;大降水区上空次级垂直环流的上升运动支位于秦岭山脉和黄土高原的迎风坡上空;水汽输送主要依靠副高西侧的西南低空急流;K指数≥30oC有利于透雨的产生;\[se分析表明对流层中低层为对流不稳定。

    5  陕西北部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毕旭 张弘 刘慧敏 刘晓莉
    2007(2):13-15.
    [摘要](537) [HTML](0) [PDF 4.36 M](899)
    摘要:

    利用FY-2卫星云图和物理量对2006-07-02发生在陕西北部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发现: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3个时段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在暴雨区上空反复出现造成的。第一时段的降水出现在850hPa\[se能量锋区右侧,第二、三时段降水出现在850hPa能量大值区中心附近。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暴雨期间,高空西风急流和低空西南急流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促进了暴雨区上空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中尺度对流系统反复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6  一次暴雨空报的预报失误分析
    杨利霞 苏俊辉
    2007(2):16-18.
    [摘要](523) [HTML](0) [PDF 2.04 M](876)
    摘要:

    汉中市气象台主汛期出现一次区域性暴雨空报,2006年7月3日降水量级预报失误较大。在分析高空图、数值预报、物理诊断场和各级指导预报的基础上,阐述当时的预报思路,指出700hPa西南急流伸展偏北,西北涡横切变偏北,850hPa汉中处于两低压之间的相对高压区,汉中上空水汽含量和水汽通量大但水汽辐合弱,副高东退迅速,数值预报降水量预报和指导预报量级偏大是这次预报失误的原因。

    7  渭北一次区域性暴雨多普勒速度图分析
    房春琴 李秀琳 陈红梅
    2007(2):18-20.
    [摘要](595) [HTML](0) [PDF 3.89 M](1012)
    摘要:

    利用西安多普勒雷达(CINRAD/CB)基本速度图,分析陕西渭北地区2006年8月28日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由径向速度信息可分析出常规资料无法得到的西南风急流演变和暖平流的速度流场结构。速度图上强西南风及其产生的风速辐合与大降水密切相关,当西南风及其辐合逐渐消失,强降水也逐渐减弱和消失。降水在深厚的暖平流速度流场结构条件下产生并维持。暴雨发生在径向速度急流轴左侧的正速度区域。从反射率因子分析得到大降水总是与强回波对应。

    8  宝鸡2006年7月8—9日连续突发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特征分析
    孟妙志 郭清历 冯富强
    2007(2):21-23.
    [摘要](548) [HTML](0) [PDF 1.81 M](961)
    摘要:

    利用西安多普勒雷达、FY-2C卫星、自动站加密雨量等资料,对宝鸡2006年7月8日、9日连续突发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观测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冷锋触发的中-γ尺度对流系统造成这2次暴雨;中-γ尺度对流系统生命史为1h左右,发展迅速,强降水产生于中-γ尺度系统成熟期(前30min);多普勒雷达图上,组合反射率大于45dBz的强回波对应强降水。2次突发性暴雨平均雨强1mm/min,最大4.2mm/min。借助多普勒雷达,可及时捕捉中-γ尺度对流系统。

    9  渭南市冰雹时空分布及天气条件分析
    张丽娟 胡淑兰 白作金 李秀琳 刘瑜 宋永涛
    2007(2):24-26.
    [摘要](606) [HTML](0) [PDF 1.67 M](996)
    摘要:

    利用1976—2005年30a渭南市的冰雹资料及1996—2005年5—9月历史天气图资料,统计分析渭南市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环流形势及单站物理量指标。总结出渭南市冰雹以4—9月最多,其中5—8月为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及东北部;降雹天气形势主要有西北气流型、低涡型和低槽型,以西北气流天气形势下冰雹天气发生的概率最大;降雹区的大气层结呈明显的对流不稳定,K指数及S指数对降雹天气的预报有很好的预示作用。

    10  渭南市人工增雨作业技术指标与判据
    李秀琳 贾金海 张永红 张丽娟 刘瑜 宋永涛
    2007(2):26-28.
    [摘要](610) [HTML](0) [PDF 1.60 M](1041)
    摘要:

    利用渭南市1997—2006年10a46次人工增雨过程的711雷达回波、天气形势、地面观测、实况等资料,结合近2a的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得出渭南市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技术指标和判据。西风槽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增雨时段2—9月,以3—7月为主;作业主要云系为层状云、对流云和混合云;首次分析出层状云0oC层亮带变化规律,强度20~35dBz,厚度0.3~0.5km,亮带高度随季节变化;根据不同云系的回波判据确定作业时机、部位、方式及用弹量;回波的移向移速也是确定作业时机的重要判据;得出多普勒雷达产品在人工增雨应用中的简易指标。

    11  陕西大范围雷暴850hPa能流场特征分析
    高菊霞 庞亚峰 梁生俊
    2007(2):29-32.
    [摘要](707) [HTML](0) [PDF 2.99 M](950)
    摘要:

    利用历史天气图和陕西全省逐日天气现象资料,统计分析850hPa能流场的特征与陕西大范围雷暴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850hPa能流场对陕西雷暴天气有很大的贡献;总结出陕西大范围雷暴天气发生时,\[se场中的暖湿舌、高能轴、\[se锋区及附近流场耦合系统的特征及指标,形成具有预报意义的陕西分区雷暴预报指标,为雷暴的潜势预报提供基础研究指标依据。

    12  陕西雷电天气气候分析
    王洁 曹继军 杜建忠
    2007(2):33-35.
    [摘要](590) [HTML](0) [PDF 2.35 M](960)
    摘要:

    利用1967—1988年和1992—2005年陕西省雷电资料,统计分析了陕西雷电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出陕西雷电发生频率最高时段为7—8月,在空间分布上呈南北高中间低的特征。对典型雷电天气过程从环流背景、能量场和物理量场分析,发现雷电发生前850hPa\[se场、涡度场均有较明显的反应,对预报雷电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13  陕西降水量跃变特征及对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
    高蓓 张树誉 景毅刚 颜胜安
    2007(2):36-38.
    [摘要](474) [HTML](0) [PDF 1.60 M](951)
    摘要:

    利用陕西96个台站1961—2000年的降水量资料,采用Jones网格面积加权平均法和气候跃变的统计检测方法,重点分析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得出到陕西降水量近40a变化的一些特征,同时分析了降水量变化对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得结论:(1)陕西年降水量波动略有减少,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冬季降水量略有增加,尤其是关中西部冬季增加明显;春、秋季降水量减少明显;夏季降水量波动减少,但不明显。(2)年降水量存在以1984年为跃变点,这次跃变比全国晚6~8a,比西北地区提前2a。(3)降水量的变化对粮食作物的影响是利大于弊。

    14  延安北部丘陵沟壑区苹果产业发展的气候分析
    段学良 孙智辉
    2007(2):39-42.
    [摘要](491) [HTML](0) [PDF 2.07 M](941)
    摘要:

    通过对延安北部丘陵沟壑区8个县区气象站1971—2000年气候资料分析,认为该区可推广种植苹果,宝塔区、延长、安塞县为气候最适宜区,子长、延川为适宜区,志丹、吴起为可种植区。影响苹果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为花期冻害和干旱,并提出优先开展气候详细区划,依据气候条件指导生产的建议。

    15  县级气象局防雷工作的思考
    邹涛
    2007(2):42-43.
    [摘要](471) [HTML](0) [PDF 1.08 M](899)
    摘要:

    防雷行政管理是县气象局行政管理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气象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县气象局的三个行政许可项目中防雷占了两个。但防雷工作在县气象局刚刚开展,社会和部门在认知上还有一个过程,需做大量艰苦的工作。

    16  陕西北部马铃薯生育气象条件与适宜播种期
    蒋国斌 蒋浩
    2007(2):44-45.
    [摘要](482) [HTML](0) [PDF 1.08 M](1004)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依据不同播种期光热效应探讨陕西北部沙地马铃薯的增产途径。结果表明,陕西北部4-9月光照充足,每天8h以上,适宜马铃薯生长对光照条件的要求;陕西北部降水量,正常年份不能完全满足马铃薯对水分的需求,但7-8月降水集中,平均150mm,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种植马铃薯,马铃薯生长发育旺盛期(7-8月)能有效利用期间的水分;陕西北部种植马铃薯,开花到收获期适宜时段为8-9月;陕西北部马铃薯种植宜迟不宜早,过迟有遭受霜冻的风险。播种时间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时,前期温度高,有利于发芽、出苗和茎叶生长加快,块茎形成膨大期的8-9月,温度低于22oC,有利于块茎生长,增产增值效果显著。

    17  陕西气象广域网OSPF路由设计与实现
    杨银见
    2007(2):46-49.
    [摘要](490) [HTML](0) [PDF 2.09 M](879)
    摘要:

    描述陕西气象广域网络概况和存在问题,通过比较各种路由选择协议的优缺点,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使用OSPF路由选择协议解决方案。对OSPF路由选择协议的重要概念和区域规划设计规则作了详细介绍。给出陕西气象广域网OSPF路由设计与实现的具体实例,以及OSPF路由选择协议在路由器上的具体配置。

    18  西安市冬季天然气用气调度气象服务效益分析
    高红燕 张宏 闵海鹏 魏斌
    2007(2):49-51.
    [摘要](469) [HTML](0) [PDF 1.52 M](1015)
    摘要:

    通过对西安市冬季燃气锅炉代替燃煤锅炉采暖以来,冬季法定采暖期天然气用气量供应的特点和影响供求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效益作定性分析发现,影响冬季天然气用气量主要因子是最低温度,还受经济、人口、GDP增长等因素的影响。

    19  自动气象站综合信息处理系统
    樊朝武 郭江峰 张世昌
    2007(2):52-54.
    [摘要](539) [HTML](0) [PDF 2.15 M](898)
    摘要:

    基于C/S计算机体系结构,以组网运行的省、市自动站中心站数据库和单收站接收的全国自动站资料为基础数据库,综合应用数据库检索、数据图表显示、GIS填图、MICAPS系统二次开发、计算机串口通信等技术方法,建立集自动站数据查询统计与可视化显示、报文传输与网络运行自动监控、数据质量诊断分析、监控记录统计报表自动生成与综合打印输出等功能为一体的自动站综合应用业务系统,为提高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能力和资料共享应用服务水平发挥积极作用。系统具有功能全面、产品丰富、界面友好、操作灵活简便、实用性和通用性强等特点。

    20  学术交流新方式—开放存取期刊
    程林仙
    2007(2):54-56.
    [摘要](507) [HTML](0) [PDF 1.60 M](905)
    摘要:

    要实现现代信息社会对知识和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自由、共享、互济、合作、奉献,必须打破知识霸权和信息垄断,构建新的学术交流机制,适应网络交流的快捷化、虚拟化、无障碍化。近年来兴起的开放存取运动(OpenAccessMovements,简称OA)就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空间的学术交流模式。开放存取期刊(OpenAccessJournal简称OAJ)是一种在许可协议框架内向用户免费提供访问权、获取权的在线期刊,是开放存取的主要实现方法与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