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3).
摘要:
问题中国气象局自动气象站测报软件V3.0.6版本,在陕西南郑站使用中资料自动上传出现了问题。2006年8月22日14时到15时,因自动站计算机电源损坏,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启动,更换了一台备份计算机。备份机启动后发现,15日16时—22日14时的资料自动卸载重复上传,同时省局自动站监测网也显示,8月15日16时—22日14时南郑站的资料缺报。但实际情况是上述时段内资料都已按时上传。
2007(3).
摘要:
渭南气象站是一般站,2005年进入自动气象站单轨运行,2a多来发现雨量观测中有异常现象,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记录处理方法,确保自动气象站降水记录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2007(3):1-2.
摘要:
采用渭南市各县、市、区1961—2005年45a资料,分析渭南市秋季(8月下旬—10月中旬)降水总量和雨日分布状况、年际变化。结果表明,渭南市秋季降水总量呈南多北少的分布,华县最多,为182mm;大荔最少,为158mm。渭南市秋季平均雨日21d,最多33d,出现在1964年和1983年;最少为10d,出现在1996年。空间分布特点是各县(市、区)秋季雨日差别不大,南部平均22d,北部平均20d。近年秋季降水总量和雨日处于高值期。
2007(3):1-5.
摘要:
通过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NLCCA)方法,用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与北半球冬季500hPa高度场异常间的非线性分析,反映ENSO与东亚冬季风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在极冷和极暖ENSO期东亚大槽和极涡的强弱进退不对称,说明冬季风的活动和强度不对称。NLCCA结果显示:冬季风对ENSO的响应分为线性和非线性部分,非线性投影是一条二次抛物线。冬季风异常线性空间型为冬季风减弱形势,非线性空间型则显示东亚大槽加强东进和冬季风加强,非线性和线性空间型的差异说明东亚冬季风对于ENSO信号确有非线性响应。
李明娟 ,
2007(3):6-8.
摘要:
用结构分析方法分析了2006年6月3日西安突发性暴雨探空信息的大气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和暴雨过程中垂直探空信息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说明突发性的核心问题在于结构特征的转折性;大气的超低温、滚流方向等均是大气结构转折变化的先兆信息。揭示了突发灾害天气可预测性,为区域性暴雨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2007(3):9-12.
摘要:
对2006年6月2—3日陕西出现的突发区域性暴雨分析,由于环流、卫星云图征兆和数值模式预报结果均不明显,使预报在强度和范围上与实况偏差较大。结果表明:造成偏差的主要原因是2日20时700hPa的偏东急流突增所致;孟加拉湾维持稳定的热带风暴对过程强度影响不可忽视;未能较好的释用WRF数值模式预报结果也是预报出现偏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7(3):13-16.
摘要:
运用常规高空资料和NCEP1°×1°的6h分析资料,选取2006-06-02—03陕北南部、关中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通过对此次大降水过程的高低空环流、物理量场特征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的高低空天气形势符合陕西暴雨特征,即此暴雨产生的前期干冷空气反映明显,基本物理量反应出低层有湿舌和水汽辐合,暴雨前有明显的能量聚集。
2007(3):16-19.
摘要:
利用T213资料和Grapesmeso中尺度非静力模式对2006年9月20—21日发生在陕北中部黄河沿岸的一次强对流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中-α尺度低涡产生的中-β尺度云团是本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这次强对流天气的发展过程是由高层辐散激发正涡度发展,从而形成深厚的中尺度低涡环流,是一次比较特殊的河套低涡型强对流天气。高、低空急流耦合的不同方式决定了强对流天气表现形式的转变。强对流发生前,河套地区已聚集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并有能量锋配合。模式能够比较真实地再现中尺度系统的整个发展过程和强对流天气分布,分析结果可为中尺度强对流预报提供诊断依据。
2007(3):20-23.
摘要:
针对2003年8—10月和2005年9—10月期间渭河流域洪涝灾害,提出了过程体积降水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在计算出洛河、泾河、渭河流域上游、渭河流域下游及渭河流域总体积降水量的基础上,将体积降水量与临潼、华县水文站的水位和流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位对体积降水量有较好的即时响应,流量对体积降水量有较好的延迟响应。
2007(3):24-26.
摘要:
选取陕西省1961—2006年记录连续完整的58个气象站的大风和沙尘暴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全年、春季沙尘暴站次数均与大风站次数有较好的相关性,并建立了沙尘暴与大风站次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为陕西春季沙尘暴趋势预测提供参考。
2007(3):26-29.
摘要:
2006年陕西年平均气温全省大部异常偏高,根据全省29个气象站的资料统计,有20站突破了建站以来的历史最高记录。年降水量全省大部属正常年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北部和南部偏少,中部接近常年或略偏多;冬季偏多,春季偏少,夏季大部接近常年同期,秋季偏少;暴雨日数及强度接近常年,全省无大面积洪涝事件发生。苹果花期冻害强度大、范围广、危害重,为严重花期冻害级别;盛夏陕南中西部遭遇严重干旱,干旱程度居50a以来第3位;10—11月气候异常偏暖使部分地区的冬小麦出现冬前旺长现象。
2007(3):30-32.
摘要:
利用宝鸡市1960—2004年11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统计方法研究不同强度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为高温天气预警预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宝鸡高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川道多于南北山区,高温中心位于扶风。年代际变化呈现多—少—多的趋势变化,目前为逐渐增多的趋势,高温以0.04d/10a的速度增多;强高温以0.07d/10a的速度增多。高温出现于4—9月,7月最多,6月次多,4月最少;强高温9月最少,特强高温以6月最多。高温集中在6月中旬到8月上旬。宝鸡区域性和持续性高温分别占高温总数的76%、12%。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异常以及过度城市化是导致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出现的主要原因。
2007(3):33-35.
摘要:
2005年陕南秦巴山区胡蜂爆发伤人事件,主要分布于安康山地丘陵地带。2005年春暖高温和夏凉多雨的气候条件,对该地区胡蜂大量繁殖比较有利,胡蜂越冬休眠期缩短9~12d,春季胡蜂始见期提前20~30d。春暖夏凉是自2002年以来安康胡蜂连续爆发的主要气候因素。
2007(3):36-39.
摘要:
科学定量地评估陕西气象信息服务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陕西气象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当前工作的薄弱环节。综合应用问卷调查取样、深度访谈、满意度模型构建和满意度指数计算分析等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气象服务用户满意度指数(CSIWS),运用了解和满足需求、宣传手段、服务人员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气象产品的发布时效和分发能力、各类日常天气预报的准确度、长短期气候预测的准确度、重要天气过程预警的准确度和应急服务能力、效益分析、未来意向和整体印象等10个项目,来测量用户群对陕西气象信息服务的满意度。
2007(3):40-41.
摘要:
自动气象站(简称自动站)和人工气象站(简称人工站)气温资料的差异分析对自动站使用后与原来人工站气温资料的衔接有重要的意义。在诸多分析自动站和人工站观测资料差异的文章中,认为观测时间的不一致是造成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汉中国家基准气候站自2003年运行地面自动观测站(CAWS600BS),使用的是天津气象仪器厂生产的采集器,2005年以后新版的OSSMO软件可储存分钟资料,为定性分析不同观测时间对自动站和人工站气温资料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本文利用汉中站2005年的自动气象站正点和46分气温观测数据,与人工气象站定时气温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其时、日、月变化特征,时、日变化用1、4、7、10月数据分析,月变化用全年数据分析。
2007(3):42-44.
摘要:
近年来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陕西气象通信网络系统和全国省以上气象通信网络系统分别建成地面宽带通信网,省级气象信息传输流程和路由随之进行调整。随着气象业务的不断发展和拓展,气象信息种类、数量急剧增加,不同的气象信息其传输流程和传输路由不同。网络业务人员如果能够熟练掌握各类气象信息传输的流程和路由,将有利于及时排除故障,保证各类气象信息的正常传输,提高各类气象信息的传输时效和通信质量。
2007(3):45-46.
摘要:
自动气象站采集软件会形成很多数据文件,但有3个数据文件即Z文件、J文件、A文件要永久保存,当自动站数据异常时,必须同时更改,确保无误。
2007(3):48-49.
摘要:
利用电子表格技术,对自动气象站的逐分钟地面气象数据文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格式处理,并对有疑误的记录和要素项进行彩色标记,以便快速检查自动气象站各气象要素数据是否异常,为初步判断各要素传感器是否正常工作,提供一个数据检查工具。
2007(3):51-53.
摘要:
联网审计是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网络互连后,在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管理相关信息系统进行测评和高效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适时、远程检查监督的行为。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统审计技术来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监督,是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007(3):54-56.
摘要:
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根据建立多轨道、研究型、集约化、开放式新型业务技术体制的需求,培养陕西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大气成分和雷电轨道业务科研急需的人才和综合探测、信息技术保障、公共气象服务所需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已引起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和各轨道、体系技术负责人的高度重视。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西安市未央路102-1号
邮编:710016 传真:
电话:029-86163551 E-mail:sxqxbjb029@163.com
版权所有:陕西气象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