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5):1-5.
摘要:
全面认识洛川地区孤立对流云的回波特征,对提高该地区防雹工作有积极的意义。利用洛川711数字化雷达2000—2006年5—9月的探测资料,把洛川地区117例孤立对流云分为3类,即少动单体、移动单体、合并单体。分析3类孤立对流云的发生频次、天气形势、初生位置、日变化、生命史、灾情等特征后发现:洛川地区孤立对流云最常见的形式为少动单体和移动单体;少动单体多产生于稳定的天气形势下,合并单体多产生在低值天气系统中;洛川北、东北、东、东南20~50km是孤立对流初生的高发区,12—18时是孤立对流初生的高发时段;合并单体的生命史、水平尺度、回波顶高最大,少动单体最小;合并单体的降雹概率最大,产生的灾情较重,移动单体降雹概率次之,产生区域性降雹的概率最大,少动单体降雹概率最小。
2007(5):6-9.
摘要:
首先对新疆的沙尘暴日数和前期气候要素统计分析,然后通过相关分析提取南疆和北疆春季沙尘暴影响因子,根据沙尘暴天气的特点和支持向量机方法在解决小样本学习问题中的优势,提出并实现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沙尘暴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沙尘暴影响因子和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处理沙尘暴预测问题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007(5):10-13.
摘要:
为在计算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选取典型气象日,根据典型日的定义,利用2005年西安基准气候站气象观测资料和西安市环境监测站SO2、NO2和PM10日平均污染物质量浓度资料,分析西安市大气污染特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按照不同气象要素确定权值选取典型气象日,对比西安市典型日天气现象与环境空气质量。加权法确定筛选的西安市典型气象日一般都出现在冬季,其风速、湿度都较小,计算得到的混合层高度也较小,基本符合污染严重的条件。结果表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用加权法筛选典型日提高了计算精度,更真实地反映该地区的实际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分布浓度的影响情况,基本上是可行的,能够为大气环境评价预测日平均质量浓度提供可靠的方法。
2007(5):14-17.
摘要:
简述了水文预报及水文模型、面雨量的计算及应用和水文气象耦合预报方面的研究工作。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与流域水文模型的耦合,既可提高短、中、长期水文预报预警预见期,又为数值预报模式提供较为科学的陆面过程方案,改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预报性能,这种耦合研究,成为了水文气象预报研究的重点方向。
2007(5):18-22.
摘要:
优选多种人工增雨技术,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探测装备和技术方法,应用新的催化工具与方法集合形成完整的、适合陕西特点的、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人工增雨体系。包括综合探测系统、播云催化技术、资料采集传输系统、作业指挥系统、作业效果评估、人影专业数据库,以及优化的增雨作业系统。
2007(5):22-25.
摘要:
通过对陕西省1971—2000年共30a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发生日数的分析,给出年平均和四季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沙尘天气形成的原因。分析发现,从榆林开始,经定边、吴旗、延安到渭南存在一个阶梯状沙舌区,是沙尘天气的多发区。该沙舌与陕北北部至渭北旱腰带干舌基本吻合,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地理地貌分布状况密切相关。沙舌的存在是陕西省北部与东部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7(5):26-28.
摘要:
对陕西省华山和渭南两气象站2003—2004年自动站和人工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山站人工测得的气压大于Ⅱ型遥测仪所测气压,自动站气压漂移严重,地处半湿润性气候的渭南站气压差值呈现暖季大、冷季小的特点;两站气温差值在第1年变化较平稳,第2年起伏较大;湿度差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大部分月份遥测值小于人工测值;风速小时遥测值大于人工测值,风速大时则相反。
2007(5):29-33.
摘要:
利用榆林多普勒雷达、FY-2卫星云图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6年9月20—21日发生在黄土高原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低涡发展表现为3个阶段即发展、强盛和减弱消亡阶段;回波螺旋特征明显,强回波带呈螺旋状排列;最大反射率因子位于螺旋回波带的后部下方;螺旋状强回波带反射率因子整体自后向前减小,回波带中从外围到螺旋中心强回波由位于回波带移动方向的后侧边缘逐渐过渡到回波带前侧;冰雹和强降水天气时段对应着低层偏南急流;强回波带位于高层5.6km以上西北气流风速≥18m/s的前缘。
2007(5):33-35.
摘要:
通过对中国财产保险公司西安未央支公司2001—2005年气象服务的高敏感程度和效益调查,以西安分公司2005年5—10月企业财产保险理赔案为例,分析气象灾害对其经营环节的影响。总结出陕西财产保险受影响的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大风、大雨、雷电、滑坡、塌方等。影响最大的是暴雨,占所有灾害的56.3%;其次是大风,占22.5%;第三是由连阴雨致洪暴雨引起的滑坡、塌方,占12.6%。暴雨、大风、雷电等灾害天气的预报、预警服务对保险业服务保障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2007(5):36-38.
摘要:
选定宁夏23个气象站点1970—2000年逐月平均气温、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运用4项指标对宁夏四大旅游区的气候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中卫沙坡头旅游区有长达5个月的适宜旅游和3个月的疗养气候条件,其他三个旅游区适宜旅游季节不长,综合条件略差。
2007(5):39-40.
摘要:
利用2005—2006年西安国家气象观测站二级站和泾河国家气候观象台的地面气象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两站气象要素有一定的差异,分别反映出了明显的城市气候特点和郊区气候特点。主要表现在西安市市区气温比郊区高,一年中冬、春季温度差异较大,夏、秋季温度差异较小;西安市市区的降水量比郊区多,易产生对流性降水的秋、夏季降水量差异更为明显,冬季降水量基本没有差异;西安市市区的风速比郊区小,郊区的大风出现次数多;西安市郊区的空气相对湿度高于市区,平均高3%~7%;轻雾、大雾日数郊区多于市区。
2007(5):41-42.
摘要:
利用商洛气候资源分布特点和中药产业基地的裁培试验资料,在实际勘察、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红豆杉适宜生长的气候生态条件指标,根据GAP高产栽培技术规范,提出红豆杉高产裁培技术方法。
2007(5):43-45.
摘要:
业务平台建设在气象多轨道业务和业务服务体系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软件开发又是业务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应用软件工程方法可以为建立高质量的业务服务软件系统提供良好的框架和基础保障。本文以开发“宝鸡市气象信息数据库系统及市—县业务服务综合业务体系”为例,阐述软件工程在业务平台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效果。
2007(5):45-47.
摘要:
陕西气象部门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酸雨观测站有15个,初步具备了开展酸雨监测分析业务的条件,2007年4月开始发布全省酸雨监测公报。一项新业务的开展,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本文将近期学习中遇到的重要概念、问题、酸雨监测的初步结果和一些想法整理出来,与相关的业务和业务管理人员讨论。
2007(5):48-49.
摘要:
从近几年的业务运行看,雷击、电路故障等问题导致业务平台设备多次遭受毁坏,造成了资料缺失以及很大的经济损失。可见及时排除隐患,保障设备安全尤为重要。
2007(5):49-52.
摘要:
“区站号”是关键项,其值改变将影响所有内容的改变。“台站字母代码”输入省级气象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4位台站代码,后3位决定所有电报的扩展名,是各站报文的识别码。
2007(5):53-54.
摘要:
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学科。2005年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和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人工影响天气处联合开发了《人工影响天气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在全国推行,系统既可以独立加工处理人工影响天气综合管理信息,建立本区域综合管理信息数据库,又可以实现信息自下而上的传输。陕西运行2年来,对提高陕西人工影响天气各级业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上报的系统资料以及与市、县级的同志交流中,也发现了使用该系统出现的问题。
2007(5):54-55.
摘要:
2006年,陕西有23个自动站安装了草面温度传感器,由于缺乏历史资料,“气象测报业务软件OSSMO”的地面审核规则库中关于草温的第106~114条规则均为空,草温资料无法实现机审。本文利用2006年陕西23个台站的草温观测资料,为地面审核规则库建立了草温审核的相应规则,同时分析了草温与地温差值规律,为自动站提供草温数据质量控制的依据。
2007(5):57-59.
摘要:
宁强县地处秦巴山地,湿润多雨,夏季多暴雨,为陕西省暴雨中心之一。最多年降雨量达2022.9mm,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十分复杂,县境内北边为秦岭山系,南部为巴山(米仓山)山系,受秦岭纬向构造和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的影响,境内断裂及褶皱构造发育,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分布点多面广,特别是在汛期,由气象因素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2007(5):60-61.
摘要:
气象后勤物业管理体制产生于房屋公有,福利分配、低租金的住房制度,小区住户统一享受单位物业的水、电、暖、安全、卫生等各项管理服务和福利型为主的补贴,资金来源依靠行政拨款。从2000年起国家取消了福利分房,推行住房货币化政策,但气象后勤的物业管理仍以无偿福利型为主,与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仍有很大差距,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2007(5):61-62.
摘要: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组建的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组织全世界几百名著名科学家的科学评估报告指出“过去100年中全球气候总的趋势是变暖的,全球地面气温上升了0.3oC到0.6oC,如果人类不有效的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将持续变暖,在未来40年至50年内全球平均温度如每10年上升0.2oC,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相应上升1oC到4oC,而二十世纪气候变化的频率和幅度大大超过过去5000年中的变化。”这种高频率、高变幅的气候变化具有相当的破坏性,将威胁着全球安全,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西安市未央路102-1号
邮编:710016 传真:
电话:029-86163551 E-mail:sxqxbjb029@163.com
版权所有:陕西气象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