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6).
摘要:
2007年5月23日16时,重庆开县遭受了重大雷击灾害,造成7名小学生死亡、44人受伤。血的教训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西安市气象局、教育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出“进一步加强学校防雷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全市教育系统防御雷电安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西安市教育局、陕西省防雷中心和华商报联合举办“西安市中小学生防雷科普知识有奖竞答”活动,这是陕西省防雷中心在省局“大宣传”精神的指引下开展的大规模防雷科普宣传活动的重要举措之一。
2007(6).
摘要:
自动站雨量传感器(上海气象仪器厂造)主要由外筒(承水器)、上翻斗、计量翻斗、计数翻斗及干簧管组成。工作原理:降水通过承水器进入上翻斗,自然降水积聚到一斗后翻转,进入计量翻斗,每翻转1次为0.1mm降水量,这样进入计量翻斗的水流速度近似于大气降水强度的水流速度,使传感器在不同降水强度情况下,都具有较一致的灵敏度。计量翻斗盛满水发生翻转,降水进入计数翻斗,随着计量翻斗的不断翻动,雨水被不断地倒入计数翻斗,计数翻斗的中部装有一块小磁钢,在磁钢上面装有干簧管开关,计数翻斗每翻动一次,开关闭合一次,记录一个脉冲信号。
2007(6).
摘要:
CAWS600系列自动站“打开自动站失败”故障检测处理殷明洁,徐明芳(广西气象技术装备中心,广西南宁530022)CAWS600自动气象站在运行气象业务测报软件的“自动气象站监控软件”时会出现“打开自动站失败”的提示,本文通过对故障的检测过程,探讨自动站设备(除传感器外)的检测方法。
2007(6):1-5.
摘要:
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结合MM5模式模拟输出结果,诊断分析了2002年6月8—9日发生在陕西及四川北部的一次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区对应垂直上升运动,辐散区对应下沉运动;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区及辐合强度对暴雨的落区和强弱有很好的指示意义,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中心基本上是强降水中心,辐合愈强降水愈强。非地转湿Q矢量锋生函数场与暴雨的落区和强度也对应很好。
2007(6):6-11.
摘要:
以1970—2002年发生在陕西的突发性暴雨为研究对象,综合使用现有探测手段和加密监测信息,采用天气学分析、中尺度分析、动力学诊断、数值模拟等方法,揭示出突发性暴雨许多新观测事实;对突发性暴雨的气候与降水分布特征,环流背景场、高低空流场、能量场、温湿场和动力场特征,高空与地面的中尺度系统的空间结构,中尺度对流云团等特征及其演变,有了相对系统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系统研究了突发性暴雨的生成规律和演变机理,建立了突发性暴雨监测预警业务平台。
石明生 ,
2007(6):12-15.
摘要:
对诱发秦巴山区两次特大山地灾害的特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特征、卫星云图演变等进行对比分析。副热带高压和乌山阻高的维持和有利配置为这两次特大暴雨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气流、低空急流为暴雨天气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高空槽、低空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产生了特大暴雨。两次过程高低空急流都是耦合出现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以及夜晚对流发展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促进中尺度对流的旺盛发展。
2007(6):16-19.
摘要:
对2006年8月2日出现在陕西境内一次罕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发现:强对流天气发生在高空冷涡与冷锋云系后部的晴空区,远距离的台风作用不能忽视;700hPa\[se的水平分布显示其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东北—西南向的Ω形状高能舌轴线的右侧;500hPa散度场上负的散度区对预报未来降雹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而700hPa的涡度分布特征显示对未来天气系统发展趋势代表性较好。
2007(6):19-22.
摘要:
利用榆林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6年07月12—13日连续两天局地强冰雹天气分析,结果表明:7月12日阵风锋在移动过程中的强迫抬升作用触发对流,地面附近的偏东气流为强对流的发展和维持起到了积极作用;7月13日地面温度升高本地湍流触发局地强对流天气;三体散射是强冰雹天气预报、预警的特征之一。
2007(6):22-25.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每日4次全球再分析网格点资料,对陕西初夏两场区域性暴雨发生前及发生时的主要影响系统及一些物理量场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初夏两场暴雨发生前气温普遍升高,高温高湿利于能量聚集;西风槽东移有弱冷空气冲击利于暴雨的产生;各物理量也都有反应;初夏暴雨虽然没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直接影响,前期降水条件反映也不突出,但易产生严重的洪涝灾害。
2007(6):26-28.
摘要:
711数字化气象雷达因其操控方便、响应速度快、探测范围满足要求,在我国人工防雹作业指挥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711数字化气象雷达设备的特点,研究快速、全面获取冰雹云回波特征参数及监测冰雹云初始回波的雷达探测方法,通过对不同雷达探测模式对比分析,提出三线切割法。
2007(6):29-31.
摘要:
利用1980—2005年西安市大气能见度资料对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统计分析,并利用2005年西安市逐日污染物质量浓度资料,分析与能见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气能见度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月季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年际变化总体呈增大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好于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能见度与空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呈负相关,污染物质量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冬季最明显,秋季次之,夏季最差。
2007(6):31-33.
摘要:
陕西栽培花椒历史悠久,以渭北旱原栽植最多,集中产于渭北旱原的韩城、富平、白水、澄城、蒲城、合阳等县。尤其是韩城生产的大红袍花椒,驰名全国,远销海外。花椒主要品种有小红袍和大红袍。大红袍丰产性强,高产稳产,喜水肥,较抗旱,抗寒能力较强,适宜于较温暖的气候地区栽植生长。
2007(6):34-37.
摘要:
使用卫星遥感解译结果和气象、水资源、污染资料,依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从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五个方面,对1997年和2004年陕北地区28个县(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有较大幅度提高,土地退化指数有所降低,近40%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Ieq(简称EQI)增长率超过40%,年均增长率达到9%,表明陕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7(6):38-41.
摘要:
用陕西省74个气象站1961—2006年度46a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全省异常冬暖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异常冬暖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陕西确实存在着全省性及区域性的异常冬暖现象,在全省性异常冬暖的区域分布上,陕北北部与陕北南部冬暖表现最为突出,其次为关中东部;异常冬暖年北半球冬季500hPa高度距平合成场上,东亚大槽与乌山高脊明显偏浅偏弱,全国受正距平环流场的控制,冷空气活动势力减弱,气候以偏暖为主,西北地区为明显偏暖区,陕西省东部与北部属西北区典型增暖区。
2007(6):42-43.
摘要:
金属是构成弹药元件的主体,温、湿度的影响主要是促使其锈蚀。库房内温度越高,空气相对湿度越大,电化学锈就越严重。弹药锈蚀不仅会缩短保管年限,锈蚀较重的弹药还会影响使用,甚至酿成严重事故。温度若急剧变化,弹药金属零件会急涨、快缩,使各结合部缝隙增大,不利于保持密封,还可能使金属件与装药之间发生移位、松动,影响其结合的牢固性。温度反复变化将使这种作用加剧。
2007(6):43-44.
摘要:
实时水情信息传输途径李军社(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西安710068)解放初期始,我国采用5位数字编码利用电报网络解决水情信息传输问题,并制定颁发了《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电报网主要覆盖邮电部门,水情站相对邮电部门较远,水情信息传输时效性受到影响,收齐水情信息需要1~3d,无法满足防汛抢险工作需要。
2007(6):45-47.
摘要:
结合气象科学特点,依据国家标准和规定,介绍气象科技论文中量名称和量符号的规范表达形式及需注意的问题,为基层气象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提供帮助。
2007(6):48-51.
摘要:
对比分析陕西省6个基准站2003—2005年自动站和人工观测的气压、气温和相对湿度,并对自动站观测的资料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自动站的气压和相对湿度观测值普遍低于人工观测值,偏差大都超出允许范围;气温月际变化不一,偏差基本在允许范围内,多数自动站观测值高于人工观测值,且夏季比冬季明显;自动站观测的气压、气温、相对湿度的月平均值与历史序列中的气压、气温、相对湿度无显著性差异。
2007(6):54-55.
摘要:
陕西农网作为气象部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的窗口,在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将大有作为,更好的为陕西农业发展做好综合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流通服务,更好地为科技兴农提供信息资源保障,促进陕西农业的发展。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西安市未央路102-1号
邮编:710016 传真:
电话:029-86163551 E-mail:sxqxbjb029@163.com
版权所有:陕西气象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