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0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南郑县近43年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徐钰
    2010(6).
    [摘要](584) [HTML](0) [PDF 1.87 M](1063)
    摘要:

    利用南郑县1966—2008年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光、热、水等气候资源以及
    蒸发、风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揭示该县气候资源变化的基本事实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南郑县
    近43a来气温以0137oC/10a的气候倾向率呈上升趋势;≥5oC和≥10oC的积温总体呈上升趋
    势,≥15oC积温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一年中呈单峰型,总体变化呈现下降的趋势;降水总体为
    下降趋势,春、秋两季为下降趋势,夏、冬两季为增加趋势,年暴雨出现频次呈减少趋势。

    2  咸阳市林业气象综合服务系统
    胡国玲,赵奕兵,张亚婷,王英
    2010(6).
    [摘要](515) [HTML](0) [PDF 643.59 K](897)
    摘要:
    3  自动站异常记录处理二例
    郭小蕊
    2010(6).
    [摘要](493)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4  欢迎订阅2011年《陕西气象》
    2010(6).
    [摘要](422) [HTML](0) [PDF 505.84 K](607)
    摘要:
    5  陕西气象2010年总目次
    2010(6).
    [摘要](388) [HTML](0) [PDF 1.78 M](687)
    摘要:
    6  青藏高原邻近地区大气热源对华北汛期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刘海文1,2,田淑欣3,杜建华4
    2010(6):1-6.
    [摘要](622) [HTML](0) [PDF 6.45 M](1047)
    摘要:

    利用1957—2006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相
    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大气热源影响华北汛期降水的年代际变
    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华北汛期降水量与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大气热源显著正相关,与江淮
    流域的视水汽汇显著反相关。以1978年为界,高原上空大气热源由之前的异常偏强改为之后的异
    常偏弱,直接导致了高原东部邻近地区包括华北在内的纬向垂直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即由之前的
    异常上升改变为之后的异常下沉,华北汛期降水也因此发生了由偏多变为偏少的年代际变化。华
    北上空视水汽汇的年代际减少,也是华北汛期降水年代际减少的重要的热力因素之一。

    7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气象数据采集系统设
    张照龙1,包容刚2,王小飞1,周鸿魁2
    2010(6):6-8.
    [摘要](608) [HTML](0) [PDF 2.56 M](962)
    摘要:

    针对现有的气象监测系统在测量定位、测量点数据传输方面的不足,结合S3C44B0X嵌
    入式微处理器高速的特点,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气象数据采集系统。在无线传感器网络
    设计中采用改进的DV-Hop无线传感器定位算法,用仿真软件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该系
    统可保证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8  关中东部暴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张永红1,葛徽衍1,徐军昶2
    2010(6):9-13.
    [摘要](716) [HTML](0) [PDF 3.50 M](980)
    摘要:

    利用关中东部11个气象站1961—200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同期暴雨洪涝灾害和经济发
    展资料,在ARCGIS平台上,从暴雨的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
    减灾能力等4方面综合分析,形成关中东部暴雨风险灾害区划。结果表明:关中东部孕灾环境的
    高敏感区主要在秦岭北部渭河支流较多的二华地区和沿黄河的韩城市;韩城和潼关的雨涝致灾危
    险性最高,蒲城、大荔致灾危险性相对较小;临渭区为高易损区;关中东部的临渭区、大荔、韩
    城对暴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最强,其次为蒲城和华县。暴雨洪灾的高风险区在韩城和潼关。暴雨
    灾害风险区面积相对较小,防灾减灾相对较强,暴雨致灾危险性范围小,但受地形和地貌影响,孕
    灾环境敏感性较高。

    9  汉中市雷电特征分析及其防御
    王小永
    2010(6):13-14.
    [摘要](527) [HTML](0) [PDF 1.29 M](886)
    摘要:
    10  一次强冷空气活动过程的诊断分析
    尚正强1,陈雪珍2,李新生3
    2010(6):15-18.
    [摘要](599) [HTML](0) [PDF 2.96 M](975)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分析的2°×2°的12h的物理量场资料,对2006年4月
    10—13日的一次大范围的寒潮天气的冷空气活动过程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冷空气发展的主
    要原因是:横槽的维持加强使两股冷空气合并堆积并加强;高空锋生及锋区后部强烈的上升运动,
    使空气绝热膨胀冷却,冷空气的强度不断加强;横槽前后高空冷暖平流和涡度平流的合适配置使
    得横槽转竖,转竖的大槽引导强冷空气南下。

    11  陕西苹果基地县9—10月连阴雨气候特征分析
    刘璐,李艳丽
    2010(6):18-20.
    [摘要](576) [HTML](0) [PDF 3.21 M](899)
    摘要:

    根据陕西省连阴雨定义,利用陕西省29个苹果生产基地县1961—2008年9—10月降水
    资料,从连阴雨次数、日数和强度方面分析陕西省苹果基地县9—10连阴雨气候特征。研究发现
    3项气候特征的分布次序从小(少)到大(多)均为延安果区、渭北东部果区、渭北西部果区和关
    中西部果区;各果区3项连阴雨气候特征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连阴雨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连
    阴雨发生次数和降水强度的减少趋势不明显。

    12  陕西省2008年元月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分析
    杨文峰,张科翔,刘海军
    2010(6):21-25.
    [摘要](654) [HTML](0) [PDF 3.39 M](976)
    摘要:

    2008年1月10日至31日,陕西省出现了的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造成严
    重损失。资料分析表明:该过程从1月10日开始到29日全省雨雪天气基本结束,31日全省降温
    基本结束,其间出现了3次明显降雪和降温,主要降雪区域在陕北北部和关中西部;大气环流异
    常致使冷暖空气多次交汇于陕西省上空,这是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直接原因;本次过程具有
    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对许多行业造成严重影响等特点。

    13  716雷达发射机触发故障实例分析
    高联辉,张红卫
    2010(6):25-26.
    [摘要](504) [HTML](0) [PDF 1.27 M](1058)
    摘要:
    14  基于瑞万思温度预报制作咸阳市客观温度预报方法
    李春娥,王小克,王英
    2010(6):27-30.
    [摘要](557) [HTML](0) [PDF 2.50 M](921)
    摘要:

    对咸阳市12县(市)半年内逐日24~72h“瑞万思天气预测辅助信息系统”(简称“瑞
    万思”)、“德国天气在线”与“兰州区域气象中心业务产品网”的温度预报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瑞万思对咸阳市温度预报具有较高的指示作用,值得借鉴;对瑞万思的温度预报值与实况值
    进行趋势、误差分析,并对瑞万思温度预报进行两种3d滑动误差计算,发现3d滑动误差可有效
    改善瑞万思系统性误差;以其制作的咸阳市客观温度预报方法准确率明显提高,在常规温度要素
    预报业务中起到指导作用

    15  区域站降水量在汉中地质灾害预报中的应用
    杨睿敏,彭菊蓉,王楚
    2010(6):30-32.
    [摘要](610) [HTML](0) [PDF 1.80 M](1005)
    摘要:

    通过对汉中2000—2008年地质灾害个例和气象站、区域站降水量统计分析,建立以前期
    雨量和当日雨量为综合判别指标的地质灾害预报模型。用工具软件VB60、Serfur80开发了汉中
    地质灾害预报系统,自动读取区域站降水量并显示,随时监测地质灾害重点隐患区的降水情况;用
    前期雨量、未来24h预报雨量和各县的逐日降水影响系数,计算地质灾害发生气象条件等级,制
    作汉中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

    16  酸雨月数据文件质量控制方法
    妙娟利1,杨家锋2,李亚丽1
    2010(6):33-35.
    [摘要](501) [HTML](0) [PDF 1.85 M](996)
    摘要:
    17  防雷共用接地技术要求及常见问题简析
    刘兴元1,胡琪1,杨东亮2
    2010(6):35-36.
    [摘要](530) [HTML](0) [PDF 1.22 M](937)
    摘要:

    简要介绍共用接地技术的几种形式及各自优缺点,针对共用接地措施在实际设计施工中
    存在的误区和常见问题,探讨和分析共用接地的技术要求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18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简析
    廖德海1,杜娟2
    2010(6):37-39.
    [摘要](513) [HTML](0) [PDF 1.85 M](929)
    摘要:
    19  防雷二极管引发的雨量故障维修分析
    张继光1,白水成2,杨辉1,张宝华1
    2010(6):43-45.
    [摘要](530) [HTML](0) [PDF 1.26 M](892)
    摘要:
    20  一次测报错情的反思
    孟茹1,田耀齐2
    2010(6):44-45.
    [摘要](490) [HTML](0) [PDF 1.12 M](872)
    摘要:

    陕西省自2003年以来已陆续实现了气象要
    素的自动观测。观测仪器的自动化代替了以往的
    人工观测方式,测报业务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而
    测报错情的类型也与以往人工观测方式下的错情
    有明显区别。陕西省汉台区曾发生一次测报错情,
    在自动气象站错情中较具代表性。

    21  便携式气溶胶采样器(MiniVol)日常维护技巧
    仇娜,窦建虎
    2010(6):46-47.
    [摘要](554) [HTML](0) [PDF 1.26 M](922)
    摘要:
    22  自动站滞后降水量处理要点
    林彩艳,高志斌
    2010(6):47-48.
    [摘要](506) [HTML](0) [PDF 1.23 M](815)
    摘要:

    自动气象站运行以来,自动站滞后降水量处
    理不当一直是许多台站报表不合格的一个重要原
    因。本文从加强测报管理、值班员班内及时修改、
    日数据维护弥补、月末预审员把关四方面阐述如
    何处理好这一问题,确保报表合格。

    23  3G手机媒体气象资讯的发展方向探讨
    高雅黎
    2010(6):49-50.
    [摘要](484) [HTML](0) [PDF 1.22 M](876)
    摘要: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信息快餐流行,
    手机资讯受到追捧。气象资讯也是手机资讯的一
    种形式。它依托手机媒介,通过由气象部门、移
    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
    发送气象资讯,使用户通过手机获得最新的天气
    预报及实况信息。3G技术是最新一代移动通讯技
    术,它使气象资讯在手机媒体的信息流量、传输
    速度、多媒体等问题得到解决。利用3G技术可打
    造全新的手机气象资讯平台,增强气象资讯的服
    务能力,进一步拓展气象科技服务领域。

    24  如何提高气象远程教育学习效果
    王建萍,胡小宁,董长林,徐菱,岳宏伟
    2010(6):51-52.
    [摘要](523) [HTML](0) [PDF 1.26 M](1024)
    摘要:
    25  “三网融合”时代气象影视的发展机遇探讨
    景东侠,王毅,周斌,陈静
    2010(6):52-53.
    [摘要](545) [HTML](0) [PDF 1.22 M](1042)
    摘要: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它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应对当代信息传播碎片化趋势,形成统一、无缝隙的传播格局。三网融合不单是行业间的布局调整,更是国家顺应全球传媒发展趋势,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规划。气象影视要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顺应传媒发展趋势,积极拓展发展空间。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