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DYYZ-RT型自动站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张社岐 张韫韬
    2012(2).
    [摘要](541) [HTML](0) [PDF 614.61 K](980)
    摘要:
    2  自动气象站地温数据异常处理方法
    王锦艳 何润英
    2012(2).
    [摘要](555) [HTML](0) [PDF 614.01 K](981)
    摘要:
    3  黄土高原一次β中尺度大暴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井宇 陈闯 赵红兰 井喜
    2012(2):1-6.
    [摘要](702) [HTML](0) [PDF 7.74 M](902)
    摘要: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资料等,对2010年9月18日20:00-19日08:00黄土高原发生的一次β中尺度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境场、中尺度影响系统以及触发机制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4个中尺度径向速度辐合是β中尺度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列车效应是β中尺度大暴雨形成的原因之一;气压持续降低,配合2min平均风速急剧增大、而后风向突变,或配合先风向突变、而后2min平均风速急剧增大,是β中尺度大暴雨形成条件之一;地面能量比场“Ω”系统东侧小能量比低值舌的活动,也是β中尺度大暴雨的另一触发机制;云高和液态累积含水量(VIL)的配合,对大暴雨的产生具有指示作用。

    4  2011年7月上旬陕西两次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卢珊 贺皓 李建科 高红燕 宋鸿
    2012(2):7-12.
    [摘要](591) [HTML](0) [PDF 3.57 M](1052)
    摘要:

    应用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PAS)站点降水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上旬先后发生在陕北和陕南的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陕北暴雨过程形成先于陕南暴雨的成因在于:副高的活动对这两次暴雨过程有显著影响,陕北暴雨期间副高西伸明显,其外围偏南气流与冷空气交汇于陕西北部;而陕南暴雨期间,副高经历了先西伸北抬、后南退稳定的过程,冷暖空气主要交汇于陕西南部;两次过程中高低空急流的良好耦合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陕北暴雨期间850hPa低空急流走向偏径向,陕南暴雨期间低空急流走向偏纬向,位置稍偏南,两次过程的200hPa高空急流均为准水平走向,不同的是陕南暴雨期间高空急流较为南压;两次暴雨过程中均对应有明显的水汽输送大值带及能量聚集场,陕北暴雨时水汽通量到达较高纬度且强度较大,而陕南暴雨期间水汽输送维持时间较长。

    5  957—2008年陕西云量分布与变化趋势分析
    董文乾 张社岐
    2012(2):13-17.
    [摘要](611) [HTML](0) [PDF 2.94 M](971)
    摘要:

    利用陕西6个基准气象站1957—2008年地面云量资料,分析总云量和低云量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发现:陕西云量呈南多北少、从北向南渐增的气候特征,总云量汉中最多(7.2成)、绥德最少(4.7成)、低云量安康最多(2.7成)、定边和绥德最少(1成);总云量最多月份北部早于南部,定边6月、绥德和洛川7月、西安9月、汉中和安康在9月和10月;低云量陕北最多月份出现在8月,而关中陕南最多在9月;关中、陕南总云量季节变化呈夏秋季双峰型;总云量在1975年、低云量在1964年分别达到最多,二者同时在1996年最少;52a来总云量和低云量均呈减少趋势,总云量约减少了0.3成,而低云量从20世纪50、60年代的2.3成减少为1.0成;低云量减少趋势明显,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低云量减少最为显著;90年代后期以来总云量有增加趋势,而低云量变化不明显。

    6  两次强对流天气的热力不稳定条件对比分析
    肖湘卉 武麦凤 王旭仙 曹慧萍
    2012(2):17-22.
    [摘要](1032) [HTML](0) [PDF 9.34 M](823)
    摘要:

    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西安探空资料、陕西省闪电定位监测等资料,对2010年8月陕西关中东部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影响系统及其热力不稳定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强对流天气具有相似的环流背景,都是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河套西部有西风槽东移,为副高边缘的对流天气。不同的是影响系统不同,8月12日过程西风槽的垂直结构为前倾槽结构,且地面存在明显的中尺度辐合线,使8月12日过程的对流天气强于8月18日过程。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都具较好的热力不稳定条件,主要表现为:强的垂直温度梯度和上干冷下暖湿的垂直热力结构特征,8月12日过程高空冷空气更强;T-logp 图上的“喇叭口”型探空曲线、不稳定能量区、风的垂直切变等对流性特征反映明显;两次过程各对流参数在强对流发生前后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对流有效位能(CAPE)剧增、对流抑制能量(CIN)剧减明显。K 大于39o C、Δθse(500-850)小于-20o C,对流有效位能值大于1600J/kg,对对流天气的预测、强度判别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7  2009年抚州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蔡小琴 赵 钢
    2012(2):23-26.
    [摘要](622) [HTML](0) [PDF 2.41 M](991)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逐时自动站资料和FY-2C气象卫星资料,对2009年7月25日发生在江西抚州市的区域性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这次暴雨天气在副高突然加强西伸,中低层冷式切变转为静止锋式切变且维持在30°N附近的背景下,由地面辐合线南压触发能量释放而产生;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发展东移并配合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产生暴雨,强降雨中心发生在中尺度辐合线后侧;暴雨落区配合中尺度对流云团,有利降水的增强;大气层结强烈的对流不稳定促使中尺度对流云团强烈发展,造成强降水天气。
     

    8  2010年陕西主要气象灾害及灾情年景评估
    雷向杰 李茜 梁奇琛
    2012(2):27-29.
    [摘要](517) [HTML](0) [PDF 1.60 M](1223)
    摘要:

    利用气象灾害灾情评估指标对2010年陕西气象灾害灾情年景进行定量评估,对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陕西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率、农作物受灾率、直接经济损失率分别为1984年以来的第6、第4和第3高值。气象灾害灾情综合指数为1984年以来第3高值,2010年属气象灾害灾情严重年。暴雨、高温闷热天气频次高,危害大,为近20多年少见。
     

    9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王 硕 马金辉 王兴慧
    2012(2):30-31.
    [摘要](517) [HTML](0) [PDF 1.17 M](923)
    摘要:

    针对白龙江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利用“3S”技术研究开发了基于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系统可对监测地点进行实时监控,对GPS (全球定位系统)数据进行动态显示和位移运算并生成折线图,实现地质灾害信息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是一个集地质灾害数据自动采集、空间分析及动态显示于一体的地质灾害监测防御决策支持系统。
     

    10  2006—2010年泾河站日照时数分析
    邓芳莲 邓花
    2012(2):32-34.
    [摘要](555) [HTML](0) [PDF 1.74 M](1184)
    摘要:

    利用泾河、西安、高陵站2006—2010年气象月报表资料,对影响日照的云量、大雾、轻雾、霾、降水等气象要素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天气背景下,泾河站的日照时数均比西安、高陵偏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较大关系,泾河站地处泾河工业园区,南北紧邻渭河、泾河两大河流,同时又是城市建设大开发、大发展时期,比西安、高陵雾、霾日数明显偏多,造成日照时数偏少。
     

    11  一次雷击事故调查分析
    徐全仓
    2012(2):34-35.
    [摘要](513) [HTML](0) [PDF 1.14 M](971)
    摘要:
    12  GAP技术在气象信息安全中的应用
    李招连 陈艺宏 张 磊
    2012(2):36-37.
    [摘要](524) [HTML](0) [PDF 1.15 M](980)
    摘要:

    利用GAP (安全隔离网闸)技术物理隔离气象内网DMZ区,确保网络安全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信息交换机制,解决了内外网络间信息交换难的问题,从而保障气象信息安全。
     

    13  气象总辐射观测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蒋小莉
    2012(2):38-39.
    [摘要](573) [HTML](0) [PDF 1.08 M](1021)
    摘要:
    14  雾和水平能见度观测中存在的问题
    雷乖明
    2012(2):40-41.
    [摘要](565) [HTML](0) [PDF 1.19 M](1028)
    摘要:
    15  地面测报错情实例分析及防范措施
    曹梅 高娟 仇娜
    2012(2):41-43.
    [摘要](537) [HTML](0) [PDF 1.64 M](1057)
    摘要:
    16  小麦作物观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李小卫
    2012(2):43-44.
    [摘要](557) [HTML](0) [PDF 1.05 M](1018)
    摘要:
    17  陕西防雷精神与文化建设
    刘宏
    2012(2):47-49.
    [摘要](587) [HTML](0) [PDF 1.65 M](998)
    摘要:
    18  陕西成立气象减灾服务中心和用户服务中心的实践与思考
    高晓斌 鲁渊平 朱丽荣
    2012(2):49-52.
    [摘要](595) [HTML](0) [PDF 2.20 M](922)
    摘要:

    为探索和完善陕西省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有效解决决策服务出口多、服务力量分散、科技含量不高、需求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统筹集约公共气象服务资源、促进各类气象服务向精细化、个性化发展,创新性的开展气象服务工作,陕西省气象局于2010年成立陕西省气象局减灾服务中心和陕西省气象局用户服务中心。通过创新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机制,设立无级别非法人事业机构,并分别挂靠于应急与减灾处和气象服务中心,建立“小实体,大网络”的决策服务机制及专业化、人本化、精细化的用户服务实体机构,提升了决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深化了气象服务的效果,弥补当前公共气象服务的不足,有效搭建了气象部门与政府及各行政部门、社会公众沟通互动的桥梁。这一探索与实践使省级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机制得到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提高。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