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NCEP1°×1°6 h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22日延安地区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热力散度垂直通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当高空辐散区叠加在弱的低层辐合区上方时,促进低值系统的发展,使高低层的辐散辐合均加强,从而引起强烈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在强降水区,广义位温等值线呈“漏斗”状,从对流层高层向下伸展到对流层低层,且在对流层低层垂直梯度比较显著。在此次降水过程中,高空主要有两股干冷空气影响延安地区,一股位于延安西侧的中高层,一股位于其东部的对流层低层,这两股冷空气夹击延安地区上空中层的暖湿气流,加强了降水区附近的湿斜压不稳定,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不稳定条件。热力散度垂直通量的垂直分布及整层积分的结果与地面6 h强降水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它的变化趋势及移动方向与强降水区的变化趋势和移动方向也较为一致,对强降水落区预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1°×1°再分析资等对2012年7月13日和2012年8月2日新疆博州地区出现的两次大降水天气过程(简称“7·13”过程、“8·2”过程,下同)从天气实况、高空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7·13”过程南亚高压呈双体型,“8·2”过程南亚高压由东部型调整为西部型;(2)两次过程阻塞高压位置相差15个经度左右,“7·13”过程的影响系统为西伯利亚大槽演变成的切变低涡,“8·2”过程的影响系统为乌拉尔大槽东移南下形成的低涡;(3)“7·13”过程低空急流弱,地面受横向高压带底部控制,不利于大范围降水发生,“8·2”过程的强低空急流和地面暖低压被冷高压替代的过程有利于大范围强降水的发生;(4)相比“7·13”过程,“8·2”过程上游地区散度的空间垂直结构有利于博州地区上升运动维持和发展;(5)两次过程的主要水汽源地均为中高纬地区,但“8·2”过程水汽输送带强度强且维持时间长,有利于产生大范围强降水。
利用1961—2012 年陕西气象观测资料与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指数,分析陕西十地市(36个代表站)秋季( 9—11月)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74个环流特征量与陕西陕北、关中、陕南秋季降水相关关系,确定了影响陕西秋季典型旱、涝年的前期强信号并建立秋季降水预测概念模型,用逐步回归法分别建立陕西三个区域秋季降水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模型进行了检验。
干旱是影响陕西省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利用具有两个热红外通道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扫描辐射计一级数据,先使用分裂窗算法反演得到地表温度,再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从而来监测陕西省的土壤干旱程度。结果表明,反演得到的TVDI能较好地反映陕西省干旱分布状况,延安、关中、陕南等区域的TVDI反演结果与实际旱情更为接近。
利用2010—2014年勉县小麦条锈病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条锈病在冬、春、夏、秋四季对小麦危害的气象条件。分析表明秋冬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利于小麦条锈病菌侵染、越冬;春季降水量大,易形成小麦条锈病爆发流行;夏季气温偏高,小麦条锈病菌不可能越夏。根据小麦条锈病与气象条件的特点,提出防治措施,有利于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利用1984—2013年辽宁省33个气象台站0 cm地温资料和1992—2011年辽宁省14个地市玉米种植分布数据,统计分析辽宁省初霜冻日期的特征。结果表明:辽宁平均初霜冻日均出现在每年10月,76%的站点平均初霜冻日期在10月15日之前,平均初霜冻日期自沿海向内陆逐渐提前;初霜冻日为10月5日的10 a平均变化等值线明显北抬,表明初霜冻对辽宁玉米种植的影响范围在逐步缩小;从玉米初霜冻风险等级区划图来看,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松辽平原的阜新、昌图、开原三地,低风险集中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大连、长海、旅顺三地;在气候变暖的大气候背景条件下,可以适当调整种植制度,在辽宁省北部地区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利用西安周边7个大气电场探测站2010—2011年有效样本,分别计算各站的大气电场强度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电场强度平均值世园站最大,长安站最小,电场强度最大负极值出现在临潼站(-817 kV/m),电场强度最大正极值出现在秦都区(3964 kV/m)。根据影响范围将样本分为区域性(3个县区站及以上)和局地性(3站以下)雷电过程两类,7个探测站共有雷电天气过程样本24 d,其中局地性19 d,区域性5 d。对典型区域性雷电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场强度平均值对雷电的发生有指示性,如果大气电场强度大于平均值,预示探测站上空有带电荷的雷暴云在发展;大气电场强度曲线中抖动跳变、第一个正负极值、最大负极值和最大正极值4个特征量对雷电天气的出现有明显预警指示,一级预警(电场值为2 kV/m)提前量为4~86 min,平均提前量约22 min,抖动跳变预警平均提前量约18 min。
结合陕西省气象业务实际,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经过预处理后的2 088组能见度样本数据进行归一化分组和统计,同时对蒲城站290组能见度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得出自动站数据的矫正公式。结果表明:能见度人工观测数据普遍大于自动观测数据,人工观测更容易受人为主观因素如经验、视觉阈值等的影响;自动观测虽然受观测环境局部影响较大,但观测数据的比较性明显优于人工观测数据的比较性;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的结果基本没有相互订正的意义。
介绍陕西省EL型电接风向风速自记纸和气温自记纸数字化预处理、扫描、质量检查、数据集制作等数字化建设过程及数字化成果数据集,方便用户有效利用数字化成果。
为了有效解决不同厂家区域站数据存储结构不统一的问题,实现各类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的集约化使用,以整合区域站、自动站数据建立统一的应用数据源,建立标准的访问接口和数据共享系统为目标,设计了观测数据整合与共享系统,使用数据库触发器、存储过程以及net平台编程技术实现。
地铁属于人员密集场所,若发生雷击造成系统失效、故障、停运等,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利用西安闪电定位仪观测资料分析西安地铁一号线沿线雷电分布特征,结合西安地铁一号线项目各类设施和系统特性,对采用单体雷电灾害风险计算以及电源系统雷击过电流估算等评估方法,对西安地铁一号线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车站及地上附属构筑物、变电所、车辆段与停车场建筑物应按照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进行直击雷防护设计,且各自的损失风险均小于风险允许值,符合规范要求。
利用陕西关中某机场的气象资料,研究了气象条件在机场2010—2013年驱鸟及鸟害综合防治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合理利用气象条件,可以优化驱鸟流程,有效降低驱鸟物资消耗,机场鸟撞事件的发生次数有了明显的降低,鸟害的综合防治水平大幅提升。
结合江西省ADTD闪电定位系统多年业务运行中的各类故障,介绍了设备运行中遇到的异常现象,重点探讨了通信网络故障、搜星不正常、CPU板死机、自检失败等故障现象,并给出了相应的故障排查方法,为闪电定位仪的维护、维修提供参考依据。
利用互联网技术,以JAVA语言为基础,采用B/S结构,研发了《县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为指挥部及其成员单位、乡镇(街道办)气象工作站和决策服务用户提供了很好的工作互动平台,充分发挥了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管理职能,明确了乡镇气象工作站职责。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西安市未央路102-1号
邮编:710016 传真:
电话:029-86163551 E-mail:sxqxbjb029@163.com
版权所有:陕西气象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