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0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陕西关中地区大气环境承载力研究
    张侠 田亮 王琦 雷阳娜
    2017(1):1-5.
    [摘要](593) [HTML](0) [PDF 852.79 K](761)
    摘要:

    以陕西省关中地区大气环境中SO2和PM10作为评估对象进行大气环境承载力研究,基于关中5市共46个地面气象台站的逐时气象观测资料和2010—2013年污染物排放资料,采用烟云足迹分析法计算了各市2010—2013年环境容量系数A值和SO2、PM10大气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关中地区5市中铜川和咸阳的A值相对最大,渭南、宝鸡、西安的A值较小,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10—2013年关中地区SO2环境承载力已无余额,PM10环境承载力仍有余额。SO2环境承载力西安市和渭南市4年均无余额,其他市均有余额且呈逐年上升趋势;PM10环境承载力除渭南市2013年无余额外,其他市4年均有余额且年际变化较为平稳。

    2  一次西南涡引发MCC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刘元珺 何豫秦 彭菊蓉 张小峰 王云鹏
    2017(1):5-9.
    [摘要](617) [HTML](0) [PDF 1.43 M](827)
    摘要: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国家气象卫星中心云顶亮温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2013年7月21—22日发生在陕南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中尺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ConvectiveComplex,下简称MCC)是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500 hPa停滞的低槽,配合对流层高层急流分支出口的强辐散及对流层低层西南低涡的动力抬升作用,形成有利于MCC生成、发展的大尺度环流背景;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850 hPa气流的南支分量为MCC的生成、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汽和能量;西南低涡的东北移动伴随有MCC云团的生消发展,MCC的发展经历了生成、发展、成熟、消散四个阶段,陕南强降水位于云顶亮温等值线密集一侧;MCC发生在高能、弱对流不稳定区;露点锋加强暴雨区的垂直上升运动,系统北部冷空气与南侧西南暖湿气流导致低层锋生,大气斜压性增大,并在陕南地区产生辐合上升,形成次级环流,又触发对流不稳定释放,相互之间有正反馈的作用。

    3  2015年秋末河套地区一次罕见暴雪天气成因分析
    高玲
    2017(1):10-14.
    [摘要](602) [HTML](0) [PDF 1.81 M](687)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地面站加密观测资料、FY2C卫星云图资料和临河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5年11月5—6日巴彦淖尔市罕见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700 hPa切变线、西南高空急流、蒙古地面冷高压和河套地面倒槽等是本次暴雪的影响系统;降雪前期河套地区具有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特征,为强降雪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500 hPa及以下层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通道建立,为本次强降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卫星云图上密实明亮的盾状云与内蒙古中部的暖高脊对应,强降雪主要发生在偏南低空急流的暖湿区中;强降雪时段雷达反射率因子最大值达40 dBZ,回波顶高度为3~5 km,局地6~8 km,径向速度线呈“S”型,低空有“牛眼”结构特征,同时出现正负速度(对)中心,风廓线上表现为低空风速较大且有暖平流进入;水汽主要集中在阴山以南地区,南部降雪量大于北部,反映了阴山的迎风坡作用。
     

    4  哈密绿洲近55年日照和风速变化特征
    苗运玲 张林梅 卓世新
    2017(1):14-19.
    [摘要](557) [HTML](0) [PDF 1.19 M](706)
    摘要:

    利用哈密绿洲1961—2015年6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日照时数和风速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该地区近55 a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年际、年代际、季和月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 a哈密绿洲日照时数和风速年际、年代际变化幅度都较大,最小值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最大值出现时间明显不同,日照时数出现在2011年,风速在1966年。哈密绿洲日照时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65 h/10 a,以红柳河增加最突出,气候倾向率达220 h/10 a;年平均风速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6(m/s)/10 a,以哈密减小的趋势最明显,气候倾向率达到-35(m/s)/10 a。日照时数没有明显突变,1975年为风速明显减小的突变年。日照时数存在准9 a的年际振荡周期和准20 a的年代际振荡周期,风速存在准10 a、18 a年代际振荡周期。
     

    5  1959—2014年略阳县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樊纲惟 王浩强 樊洁馨 张弘
    2017(1):20-23.
    [摘要](1167) [HTML](0) [PDF 686.57 K](852)
    摘要:

    利用略阳国家基准气候站1959—2014年逐月气温、降水、日照时数、风速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了略阳县近56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9年以来略阳县气候变暖趋势显著,年平均气温的线性趋势率为015 ℃/10 a,并在1994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气温显著上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不显著,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降水偏多,90年代初降水开始持续减少;年日照时数也呈现减少趋势;年均风速为减小趋势,其中70年代年均风速均高于多年平均值;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均未发生明显突变。近56年略阳县气候存在“暖干化”趋势。

    6  榆林地区雷电活动特征分析
    刘敏 薛小宁 张博宇
    2017(1):23-27.
    [摘要](898) [HTML](0) [PDF 1.03 M](721)
    摘要:

    利用1964—2013年榆林市雷暴日资料及2013年全省闪电定位仪资料统计分析榆林地区雷电分布特征、雷电参数的年际变化、月变化、日变化、分布时段特征。经过分析发现,全市年平均雷暴日为292 d,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2013年全市闪电集中出现于6—9月,占全年总闪电频次的973%,其中7、8月为峰值区,占全年闪电频次的83%,8月最多;14—21时为全天闪电高峰时段。全年以负闪为主,可占总闪频次的9485%。闪电空间分布和强度分布区域性特征显著,其中神木闪电密度较大但强度较弱;府谷、吴堡、定边等地则强度较大而密度较小。榆林平均电场以正极性为主,全市平均电场强度为-0055 28~0193 13 kV/m,东西分布特征明显,其中最西端的定边站,平均电场强度最低。
     

    7  自动观测霾、雾、轻雾与人工观测对比分析及订正
    曾英 张红娟 贺音
    2017(1):28-30.
    [摘要](511) [HTML](0) [PDF 404.31 K](702)
    摘要:

    由于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原理不同,造成了自动与人工观测数据之间的差异。选取了陕西2014年霾日、雾日、轻雾日的自动、人工观测月平均值以及30 a气候月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陕西霾日、雾日、轻雾日人工观测与30 a平均值相比略有差异,自动观测比人工观测明显偏多,特别是霾日,是人工或30 a平均霾日的10~68倍。利用中国气象局2015年发布的相关规定对2014年自动观测霾日进行订正,订正后大部分月份的霾日是人工观测或30 a平均值的2~10倍,较未订正前减少了23%~91%,执行该规定使得霾记录基本趋于合理。

    8  户县小麦赤霉病发病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雷晓英 韩仲宇 同延安 乐静 刘养利
    2017(1):31-36.
    [摘要](596) [HTML](0) [PDF 937.88 K](1019)
    摘要: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关中地区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同时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概率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而逐渐加剧。利用户县1998—2012年的小麦种植面积和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数据以及降水量、相对湿度、温度、日照时数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气象因子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年来陕西户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但波动性较大,其中2010年发病最严重,病田率高达100%。抽穗扬花期平均相对湿度、上年秋季降水量和抽穗扬花期降水量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分别高达090、080和076,是影响户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的3个主要气象因子。抽穗扬花期平均相对湿度和同期降水量可以用来预测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上年秋季降水量、抽穗扬花期的平均相对湿度和抽穗扬花期日平均日照时数对预测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的波动情况有参考价值。
     

    9  气象环保数据交换共享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何林 吉庆
    2017(1):36-39.
    [摘要](560) [HTML](0) [PDF 668.88 K](662)
    摘要:

    为了有效解决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实时监测数据交换共享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专网的数据库同步、基于公网FTP的数据交互、基于网络爬虫的数据抓取三种共享方案,并对三种方案的实现方法进行了论述,通过对各个方案优缺点的对比,给出了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最优共享策略。

    10  洋县水稻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王语宇 王春龙
    2017(1):40-43.
    [摘要](692) [HTML](0) [PDF 648.56 K](678)
    摘要:

    水稻作为一种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分布较广,品种多样,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在不同地域其栽培技术有所差异。通过分析洋县水稻生长发育各个阶段与温度、水分、光照等农业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水稻生育期常见低温冷害以及稻瘟病、稻苞虫、稻管蓟马等常见病虫害异常发生与特殊农业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提出应对灾害性气象条件的防治措施,使农业气象更好地服务到水稻生产中,促进当地农业持续发展。
     

    11  陕西气象培训破冰课程组织形式
    仇娜,杨林娜
    2017(1):43-44.
    [摘要](485) [HTML](0) [PDF 325.70 K](651)
    摘要:
    12  一次持续性高温天气决策气象服务策略
    周宗满 邱丽
    2017(1):44-47.
    [摘要](538) [HTML](0) [PDF 595.54 K](725)
    摘要:

    016年7—8月,陕西省安康市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了较长时间高温天气。利用安康市9县1区国家级自动气象观测站日观测资料,对日最高气温、日降水量数据序列进行统计分析,并对2016年7—8月高温天气的决策气象服务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安康市7—8月出现的高温天气呈现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大的特点,期间出现4个区域性高温时段,其中8月12—25日的高温天气强度最大、区域最广、持续时间最长,为持续性高温天气的主要时段。高温灾害初期决策气象服务的关注点易受惯性思维影响,支撑高温灾害决策气象服务的中期及延伸期预报技术有待完善,决策气象服务的科普宣传应进一步加强。

    13  后勤管理低碳道路实践探索与思考
    张晶 赵西社
    2017(1):48-50.
    [摘要](471) [HTML](0) [PDF 484.99 K](689)
    摘要:

    在分析后勤管理与低碳关系的基础上,以陕西气象后勤低碳实践为例,总结经验成果,提出后勤管理如何引导低碳行为,对后勤低碳模式进一步思考。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