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18年陕西商洛一次罕见强雹暴环境条件及雷达特征分析

      2020(2):1-11.

      摘要 (562) HTML (0) PDF 19.54 M (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商洛天气雷达资料和相关实况资料,对2018年5月15日午后商南地区一次强雹暴天气的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雹暴发生在低层气旋暖区,中层有冷温槽发展东移,高层有急流的背景下,0 ℃层高度为43 km,-20 ℃层高度为75 km。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触发的对流云团在不稳定层结和较强垂直风切变作用下发展为超级单体风暴。(2)强雹暴的低层反射率因子呈现出明显的钩状回波或倒“V”型入流缺口,并伴有三体散射长钉等特征。回波顶高度达11 km左右,最大VIL值达77 kg/m2。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呈现出典型的有界弱回波区、回波悬垂和回波墙。最大的回波强度出现在沿着回波墙的一个竖直的狭长区域,中心值达到65 dBz以上。相应的中低层径向速度图存在明显辐合区,有利于强上升气流发展。(3)此次强雹暴天气在西北东部较为罕见,前人总结的冰雹各项潜势预报指标具有一定局限性,垂直液态积分水含量密度(VIL密度)跃增能更好地提前指示大冰雹。因而可用VIL密度值明显跃增至55 g/m3提前24 min预警大冰雹,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陕西极端突发强天气预警指标。

    • 浙江西南部一次大暴雨过程分析

      2020(2):12-17.

      摘要 (529) HTML (0) PDF 1.68 M (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浙江省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6月6日发生在浙江省西南部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以北方高空冷槽侵袭南支槽槽前和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暖湿空气为背景,在低空急流和低空切变线的配合下产生的,强降水落区主要位于地面辐合线附近,此处有利于暖湿气流被强迫抬升形成对流系统;强降水发生前,浙江西南部地区上空形成了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强降水发生时,水汽供应充足,上升运动较明显;欧洲中心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对该过程的降水量预报出现了较明显偏差,主要原因在于数值预报场上南支槽东移速度和低层切变线南压速度均慢于实况,且700 hPa上的急流强度小于实况。

    • 喀什地区夏季降水特征及南亚高压对夏季大降水的影响

      2020(2):18-23.

      摘要 (798) HTML (0) PDF 1.67 M (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81—2018年喀什地区11个国家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喀什地区夏季降水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喀什地区夏季降水量总体呈增多趋势,平原和山区均增多趋势显著,从年际变化来看,2010年以来一直处于降水偏多期。按南亚高压中心位置不同,南亚高压可分为东部型、西部型、双体型、带状型,1981—2018年喀什地区夏季大降水双体型为42%,东部型为39%,西部型为16%,带状型为4%。典型个例分析表明: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大降水天气有短时强降水,也有持续性降水天气,根据影响系统的不同产生的降水性质和强度、落区等有显著差异。

    • 2011—2018年东营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2020(2):24-29.

      摘要 (538) HTML (0) PDF 1.09 M (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东营2011—2018年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分析东营地区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规律,包括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年、月、日以及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营地区短时强降水呈现西北部多南部少的分布特征;短时强降水年变化无明显规律,降水范围越大,出现次数越少;月分布呈单峰状,7—8月是多发月份,4—10月均有短时强降水发生;日变化呈波浪型,出现高峰时段在傍晚前后。东营地区产生短时强降水的天气系统可分为西风槽型、副高边缘型、切变线型、高空冷涡型、台风型等5种类型,其中切变线型出现次数最多,并给出了这5 种类型的天气学概念模型,同时得出不同范围和不同类型短时强降水过程关键环境参量的阈值。

    • 1951—2017年榆林市区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2020(2):30-33.

      摘要 (846) HTML (0) PDF 1.38 M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1951—2017年榆林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数据和NCEP/NCAR逐月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榆林市区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研究了降水异常时对应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榆林夏季平均降水2475 mm,最多达516 mm,最少仅621 mm;年际变化上存在显著的3 a和8 a左右周期;夏季降水量主要与大雨及以上降水日数和降水频次有关。榆林降水异常的合成分析(正异常值减去负异常值)发现:榆林夏季降水偏多年,500 hPa高度场贝加尔湖南为负距平,亚州大陆东岸为正距平;100 hPa我国东部正距平;相应的对流层低层700 hPa高原东侧为偏南距平风,对流层水汽通量在河套北部有明显的辐合中心。表明贝湖低压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脊线位置偏北是榆林夏季降水偏多的主要环流特征。

    • 渭南玉米产量气象条件分析与预报模型研究

      2020(2):34-37.

      摘要 (489) HTML (0) PDF 467.30 K (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渭南市1996—2018年玉米产量和同期全市11个气象站玉米生育期内光、温、水气候资源,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法结合调和权重法对渭南市玉米产量进行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的分离。采用SPSS170软件对分离出的1996—2014年玉米气象产量与生育期各类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相关性较高气象因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与气象产量建立预报模型。分析各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发现:在营养生长阶段,降水对产量贡献最大;在生殖生长阶段,降水与产量呈负相关。预报模型回代、预测结果显示,回归方程显著,预报效果良好。

    • 镇江地区ECMWF模式高温预报订正方法研究

      2020(2):38-42.

      摘要 (529) HTML (0) PDF 794.84 K (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镇江ECMWF模式168 h内高温(t≥35 ℃)预报结果提出四种后处理订正方案,包括一元线性回归法、差值法、综合法和递减平均法;借助均方根误差等四种检验方法就订正效果进行评估,找寻最优订正方案。结果表明,四种订正方法都明显改善了ECMWF模式高温预报,订正后的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及最大绝对误差较订正前均有所减小,预报准确率显著提高。对于24 h时效内预报,四种订正方法各有优势。对于48~168 h时效预报,一元线性回归法效果更优。采用分时效对ECMWF模式高温预报结果进行后处理,考虑24 h预报订正使用递减平均方法,48~168 h预报订正使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预报准确率。

    •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河网和流域边界提取

      2020(2):43-47.

      摘要 (499) HTML (0) PDF 1021.46 K (6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获取流域河网及分水岭等数字化水文信息,以便更好地开展流域面雨量预报服务等气象工作。对通过最大坡降法(D8算法)采用ArcGIS软件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水文信息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实践。介绍了主要算法原理及关键技术,并就其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给出了提醒及解决办法。提取的河网及流域边界为通用GIS文件,方便交换使用,可便捷地应用于相关气象工作。

    •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日极大风速的统计推算方法

      2020(2):48-51.

      摘要 (454) HTML (0) PDF 501.67 K (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6个气象站2006—2016年共11年逐日极大风速和同期10 min最大风速资料,确定推算极大风速与最大风速的回归方程,并对方程可靠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6站的极大风速超过最大风速44%以上,更能准确反映灾害性大风的实际情况;对极大风速与最大风速线性回归方程和多项式回归方程比较后,确定采用线性回归方程推算极大风速。各站拟合方程的显著性水平高于0001,平均绝对误差均小于09 m/s, 2016年极大风速的推算值与观测值平均绝对误差在09~17 m/s之间,平均相对误差在15%以下,说明拟合方程可信。

    • 陕西省日照平行观测资料评估

      2020(2):52-54.

      摘要 (468) HTML (0) PDF 751.60 K (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陕西省2019年1—4月DFC2 光电式数字日照计与暗筒式日照计日照平行观测资料,分析了两个序列数据的完整性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两个序列数据完整性较好,数据采集成功率高;小时数据差值有明显日变化规律,差值的日变化无明显地域差异;全省光电式日照计与暗筒式日照计3个月的平均差值百分率为-60%,日照自动观测值普遍小于人工观测值,除陕南1月差值百分率为正(51%)外,关中、陕北、陕南各月份差值百分率均为负值。

    • 关于高层建筑防侧击雷等电位连接圆钢用材规格的探讨

      2020(2):55-58.

      摘要 (431) HTML (0) PDF 494.64 K (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中的雷击距理论公式和热力学中的有关焦耳定律公式,计算了侧击雷的雷电流特征及侧击雷防护等电位连接圆钢用材规格,分析探讨了等电位连接圆钢用材规格随建筑高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建筑物高度越高,遭受的侧击雷电流幅值也越大;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防侧击雷等电位连接所需最大圆钢直径也将增大,它们之间基本呈线性增长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高层建筑侧击雷防护节省圆钢用材提供理论指导。

    • 基于云平台的气象数据监控服务系统实现

      2020(2):59-63.

      摘要 (488) HTML (0) PDF 684.18 K (6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县级气象观测运行监控业务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种适于基层台站区域站数据实时监控的系统,并对该系统架构模式,气象数据下载方法、监控信息获取方案、主动提示告警服务等功能的实现进行了介绍。通过和广东省气象局区域站监控系统进行双轨运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本系统监控覆盖站点数较全面,缺测提醒准确度较高,平均响应时间约为50 min。

    • 以主题人物带动气象科普品牌创新

      2020(2):64-67.

      摘要 (380) HTML (0) PDF 724.14 K (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人们对气象关注度的提升,如何紧跟需求,做好气象科普工作,研发广受欢迎的科普产品,是气象科普工作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品牌建设与品牌营销推广的优势,以气象科普主题人物为引导,通过品牌效应开展气象科普创新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服务建设的思考

      2020(2):68-70.

      摘要 (418) HTML (0) PDF 408.34 K (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观目前气象科普服务,存在服务内容、传播主体较为分散,准确性、权威性和实用性不足,对公众的吸引力、指导作用不强等问题。文章对科普知识内容和传播建设进行了构思设计,提出了以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为突破点开展系统性的气象科普工作。建议由专业的气象服务机构开展气象科普服务知识内容库建设,气象科普知识内容库首先以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为重点进行建设,而后逐步覆盖气象科普其他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多渠道建设高公信度气象科普传播体系,尤其应重视借助新兴“短、平、快、广”第三方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同时可采取内容库授权等方式扩大气象科普传播渠道。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