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0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西安东部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2020(6):1-8.

      摘要 (296) HTML (0) PDF 2.86 M (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多源数据,对2019年8月9日西安东部发生的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较为全面的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小尺度的地面辐合和地形抬升是该次短时强降水的触发及加强条件;台风外围的偏东气流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且前期大气层结显示出较强的对流不稳定,有利于短时强降水触发后较大能量的释放并提升降水效率。短时强降水发生阶段监测到明显的干冷空气侵入过程,干冷空气可触发新对流,加强不稳定层结,加快水滴蒸发以增加潜热,从而加强了短时强降水。雷达反射率图上显示西安东部位于蓝田上、下游的对流单体在蓝田县附近形成对峙,并不断合并加强,是造成该地较强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 辽宁营口2019-08-16龙卷过程双偏振雷达特征分析

      2020(6):9-14.

      摘要 (193) HTML (0) PDF 2.81 M (5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MICAPS、自动站和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营口2019年8月16日龙卷天气过程。发现此次龙卷天气在高空低涡的天气背景下发生,高层冷平流与低层暖平流叠加,积累了充分的不稳定能量,为龙卷的发生提供了潜势;温度层结曲线与露点温度曲线呈“X”型,有利于雷暴大风生成。雷达图上南北两条窄带回波相遇是雷暴的触发条件;产生龙卷的雷暴单体强回波区域向下延伸指示了雷暴的发展情况,反射率图上高层强回波悬垂、低层弱回波区、钩状回波预示着该风暴为强风暴;径向速度产品图上表征气旋式旋转的正负速度对的发展变化可以指示龙卷的位置和强度,05°仰角上辐散区可以确定地面大风的发生时间和位置;相关系数CC产品、差分反射率ZDR产品、差分相移率KDP产品等偏振量有利于确定龙卷的影响范围;粒子分类产品对冰雹落地时间有较好的指示。

    • 1979—2018年江淮气旋时空分布特征

      2020(6):15-22.

      摘要 (208) HTML (0) PDF 2.31 M (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MICAPS地面观测资料和中央气象台历史天气图资料,对1979—2018年的585个江淮气旋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江淮气旋的发生次数年变化有长、中、短多周期共存,月分布在4—6月(暖季)最多,10—12月(冷季)最少;江淮气旋发生的最集中区域为鄱阳湖盆地和洞庭湖盆地,其次在淮河上游和大别山东北侧,空间分布大值区随环流的季节变化出现一定的南北偏移。利用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冷、暖季天气背景发现,暖季孟加拉湾存在深厚南支槽,低空西南急流输送暖湿气流,使水汽通量在江淮流域及上游辐合;江淮流域处于暖季锋生正值中心,且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有利于暖季江淮气旋生成。冷季仅在700 hPa的孟加拉湾北侧有浅槽,850 hPa为高压脊,江淮地区为冷平流控制,低空急流不明显,对水汽的输送弱;江淮流域锋生正值区不连续且上游为锋消区,高空急流轴偏南,气象条件不利于江淮气旋生成。从动力和水汽条件上,暖季均比冷季更有利于江淮气旋的发生。

    • 1961—2019年陕西省极端旱涝事件的时空演变规律

      2020(6):23-29.

      摘要 (702) HTML (0) PDF 1.62 M (5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陕西省51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9年日降水数据,利用MATLAB2017计算了6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森斜率和改进的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研究不同时间尺度下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找出了发生突变的年份。结果表明:各极端降水指数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差异较大;夏季(7—9月)容易发生极端湿润事件,而冬季则容易发生极端干旱事件;连续干旱日数(DCD)、连续湿润日数(DCW)、强降水日数(DR10)和最大日降水量(Rd,max)、非常湿润日降水量(R95p)、全年湿润日降水总量(RT)的变化趋势率分别为-014、-013、-020 d/10 a 和108、039、-342 mm/10 a,多年平均值分别为388、58、200 d和607、1678、6443 mm;极端湿润事件发生较频繁的站点主要分布在陕南地区,而陕北地区的站点发生干旱的风险较高;陕北有变湿润的趋势,而关中平原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整体有缓解的趋势,陕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则表现为区域加剧和缓解并存的趋势。

    • 西南地区1971—2012年干旱变化特征分析

      2020(6):30-35.

      摘要 (207) HTML (0) PDF 1.42 M (6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西南地区378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2年逐月降水量和气温资料,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西南地区干旱气候及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2年西南地区干旱强度中部最高,西部次之,东部最低;干旱强度增强,中部地区干旱强度增强最为显著,东部地区干旱强度增强趋势明显强于西部地区;干旱面积明显增大,干旱面积比率线性趋势率为(47%)/10 a,2000年以后该地区干旱发生范围增大最为明显;干旱持续时间中西部长、东部短,随时间变化呈明显上升趋势,中部地区增长最明显,东部次之,而北部减少。总之1971—2012年西南地区干旱强度增强,干旱面积增大,持续时间增长,中部地区干旱化最为明显,其次为东部地区。

    • 基于Himawari-8卫星AOD产品的河南省能见度反演研究

      2020(6):36-41.

      摘要 (366) HTML (0) PDF 2.80 M (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18年12月—2019年2月Himawari-8卫星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产品与河南省119个国家地面观测站能见度观测资料,建立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并基于卫星观测AOD数据反演了河南省地面能见度。结果表明:Himawari-8卫星的AOD产品与Aqua的AOD产品一致性较好。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反演的地面能见度与台站观测的能见度相关性可以达到082(P<005),反演的能见度均值与观测能见度均值仅相差05 km。通过2018年12月16日14时个例分析,能见度的分布与地面观测基本保持一致,反演的地面能见度空间分辨率达到2 km。

    • 铜川市近30年苹果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2020(6):42-46.

      摘要 (216) HTML (0) PDF 609.70 K (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铜川市1990—2019年国家基本站气象观测资料,依据前人研究所得的苹果各类气象灾害等级划分标准,分析铜川市近30 a苹果晚霜冻、高温热害、连阴雨、干旱等气象灾害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19年铜川市苹果晚霜冻灾害、高温热害、连阴雨灾害均为先增多后减少趋势,而干旱灾害的强度先减弱后增强;(2)苹果晚霜冻与连阴雨灾害均为北多南少;高温热害北少南多,南北差异显著;干旱灾害强度为中部弱,南部、北部强。研究结果可为铜川市苹果气象灾害防御提供理论依据,为铜川地区苹果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 苹果金纹细蛾发生趋势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2020(6):47-49.

      摘要 (364) HTML (0) PDF 599.06 K (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陕西省延安市洛川植保站闪讯TM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记录的2017—2019年金纹细蛾数据和相应的洛川县气象站观测数据,分析苹果金纹细蛾发生趋势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洛川县金纹细蛾主要影响时间从5月中下旬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年内可出现3个影响高峰期;金纹细蛾每天05时开始活动,12时活动减弱,06—10时活动频繁。降水对金纹细蛾的数量有明显影响,降水越多,虫情越严重;气候干旱,成虫数量明显偏少;5月上旬后期及中旬降水对第一代成虫影响巨大,是影响成虫数量的关键时段。根据金纹细蛾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可以预测洛川第1代成虫发生期,对指导苹果生产,及时防治虫害具有重要意义。

    • 十堰烟叶产区膜下小苗移栽气象条件分析

      2020(6):50-54.

      摘要 (144) HTML (0) PDF 784.98 K (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湖北十堰市烟叶主产区7个自动气象站2010—2016年3—5月气温、地温、降水、日照等资料,结合烟叶小苗移栽期对气象条件的需求,对十堰地区烟叶产区膜下小苗移栽气象条件和适宜的移栽时间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十堰地区膜下小苗移栽时间宜集中在4月11日至5月5日,其中海拔800~900 m烟叶生产区适宜移栽期为4月16—20日;海拔901~1 000 m、1 001~1 100 m适宜移栽期为4月11—15日;海拔1 101~1 200 m适宜移栽期为5月1—5日。不同海拔地区降水分布不均,在膜下小苗移栽过程中宜结合种植区域小气候条件,因地制宜确定移栽期。

    • 新乡市大气污染特征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2020(6):55-59.

      摘要 (513) HTML (0) PDF 715.66 K (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新乡市2015—2016年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和同步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首要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M10和PM25质量浓度冬高夏低,峰值出现在1月或12月,谷值出现在8月;而O3则是夏高冬低,峰值出现在6月,谷值出现在1月或12月。三种首要污染物质量浓度在大多数月份都与海平面气压呈负相关,与24小时变温(ΔT24)呈正相关;PM10和PM25质量浓度多数月份都与10 min风速呈负相关;PM25质量浓度大多数月份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24小时变压(ΔP24)呈负相关;PM10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在冬季呈正相关,夏季呈负相关,与ΔP24在春季呈正相关,在秋、冬季多呈负相关;而O3质量浓度在所有月份与温度、10 min风速都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都呈负相关。

    • GTS1-2与GTS11探空仪三亚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2020(6):60-63.

      摘要 (140) HTML (0) PDF 1.56 M (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探空业务质量,2020年1月和7月,三亚地区开展了高空气象平行观测。对该期间GTS1-2和GTS11型数字探空仪在925~500 hPa规定等压面的探空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较之GTS1-2型探空仪,GTS11型探空仪在整体上测得较低的温度值和较高的相对湿度值,且能获取更丰富的湿度数据细节,在测量位势高度上两种型号探空仪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基于公有云的山东省公共气象服务数据产品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20(6):64-68.

      摘要 (166) HTML (0) PDF 697.41 K (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面对公共气象服务数据产品支撑能力不足的局面,借鉴“互联网+智慧气象”的思路,提出了基于公有云的公共气象服务数据产品支撑系统的技术架构和业务流程。简要介绍了系统功能分层设计,采用API和WEB前端开发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公共气象服务数据和产品的开发利用,通过实践有效提升了公共气象服务技术水平。

    • 信息系统防雷设计施工中常见误区及对策

      2020(6):69-71.

      摘要 (162) HTML (0) PDF 464.87 K (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信息系统防雷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常见误区进行了分析总结。主要包括忽视接地系统的结构和布置,忽视SPD之间联动配合,忽略信息系统内部屏蔽和等电位连接,人为随意拔高建筑物防雷等级等几个方面的误区。不但分析了错误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且提出相应对策。在实践中不仅收到了很好的防雷效果,也节约了大量物力财力成本。

    • 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监管工作的思考

      2020(6):72-74.

      摘要 (448) HTML (0) PDF 442.01 K (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梳理气候可行性论证监管工作法律政策依据和监管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可行性论证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从完善法制保障、清晰界定各方职责、实施差别化监管、鼓励竞争、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等方面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监管工作的建议。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