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0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陕西4月冰雹天气学特征及对流潜势指标分析
    彭力,赵强,陈小婷,徐浩天
    2021(3):1-6.
    [摘要](182) [HTML](0) [PDF 1.66 M](582)
    摘要:
    利用2015—2020年陕西4月99站地面观测资料、灾情报告,高空探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陕西4月冰雹天气发生的天气形势、对流潜势指标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陕西4月冰雹多发生在午后至傍晚(12—20时),降雹相对高频区位于陕北南部和关中;按环流形势将冰雹天气分为槽后西北气流型和冷槽型两类,槽后西北气流型主要特征表现在中层强的干冷空气侵入造成强热力不稳定层结,冷槽型冰雹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为高层冷空气叠加于低层暖湿气流上,造成强的位势不稳定,天气尺度抬升促进对流进一步发展;共筛选出11个指标为4月冰雹天气潜势预报提供参考,业务应用中重点分析相比气候平均值差异较大的K指数、总指数、对流稳定度指数,作为冰雹天气潜势预报中不稳定层结及低层水汽条件的判别指标,同时需注意其他指标的配合使用,应用CAPE值做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时必须要经过探空订正;降雹云团受地面中尺度系统触发,槽后西北气流型冰雹的雷达回波分散、持续时间短,冷槽型冰雹的雷达回波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2  怀化两次飑线过程对比分析
    张昆,王起唤,彭艳青,王强
    2021(3):7-14.
    [摘要](303) [HTML](0) [PDF 2.70 M](637)
    摘要:
    利用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怀化CB雷达数据以及NCEP 1°×1°再分析数据,采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16年4月2日和4月15日影响怀化的两次飑线过程(前者简称“4·2”过程,后者简称“4·15”过程)的特征和差异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飑线过程均具有飑中系统的典型特征(出现雷暴高压、尾流低压、飑线前低压和飑锋,飑线过境时气温骤降、气压涌升、相对湿度和风速增大)。(2)“4·2”过程属于低层暖平流强迫类配置形势(暖区飑线),“4·15”过程属于斜压锋生类配置形势(冷锋型飑线)。“4·2”过程CAPE超过1 000 J/kg,融化层高度较“4·15”过程低,出现大冰雹;“4·15”过程下沉对流有效位能较大,产生雷暴大风的站次多,强度强,K指数大于32 ℃,整层比湿积分也更大,短时强降水明显。(3)垂直风切变强弱与雷达回波组织形态有密切关系。“4·2”过程为拖尾型(TS型),“4·15”属于“平行型”(PS型)。弓形回波、强中层后侧入流、中层径向速度辐合和低仰角速度大值区等特征是产生雷暴大风的典型雷达回波特征,“V”形缺口、弱回波区等是典型的雹暴特征。
    3  榆林市辐射型浓雾天气成因及维持机制个例分析
    蒋伊蓉
    2021(3):15-20.
    [摘要](121) [HTML](0) [PDF 21.00 M](741)
    摘要:
    利用逐5 min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风云四号卫星云图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2020年2月1—2日出现在榆林市的一次浓雾天气成因及维持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浓雾属于辐射雾,发生在500 hPa为较平直纬向气流,700 hPa和850 hPa盛行弱偏北风,地面处于均压场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大雾出现前雾区有降雪,降雪后空气湿度达到饱和,地面维持3 m/s以下弱偏北风,夜间辐射降温,气温下降至露点温度,饱和水汽凝结成小水珠,大雾得以形成和发展;雾区上空850 hPa上逆温层稳定存在,影响动量的垂直交换,使得水汽在近地层长时间集聚,是浓雾得以维持12 h的主要原因;日出后地面气温回升,近地面动量下传和冷空气入侵,垂直扩散增强,浓雾得以快速消散。分析浓雾期间动力和水汽条件发现,大雾出现前,水汽在雾区上空辐合,为大雾的形成提供了水汽基础;大雾维持阶段,雾区上空层结稳定,近地面有逆温层存在;大雾消散阶段,逆温层被破坏,低层转为辐散气流,浓雾快速消散。
    4  青藏高原21世纪气候的降尺度预估
    司雅君,李志,金继明
    2021(3):21-28.
    [摘要](167) [HTML](0) [PDF 7.86 M](556)
    摘要: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的“第三极”,影响中国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准确预测其未来气候变化对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1979—2015年为基准期,对三个地球系统模式(GFDL-ESM2G,IPSL-CM5R-MR,MIROC5)进行统计降尺度,预估了2021—2100年青藏高原年均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冷、暖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时间上,气温和降水量均显著增加;空间上存在差异,西部和东南部气温变化趋势率大而中部小,降水量变化趋势率的变化范围随模拟排放强度的增加而加大,同时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都在未来10年变化趋势率最大。预测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率与排放情景有关,RCP85情景下气温和降水量的增加趋势率最大,RCP45情景次之,RCP26情景最小。随着排放强度的增加,冷暖季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差异加大。降尺度数据可支撑气候、水文和作物等模式进行情景研究,可为未来气候变化以及水循环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5  白龙江流域甘肃段2015—2018年汛期降水特征
    何金梅,闫昕旸,李晓琴
    2021(3):29-35.
    [摘要](131) [HTML](0) [PDF 1.10 M](567)
    摘要:
    利用2015—2018年5—9月白龙江流域甘肃段140个气象站小时降水资料,定义流域降水过程次数等特征量,分析该流域汛期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白龙江流域甘肃段汛期平均降水量逐年增加,近4 a汛期平均降水量分布与逐年分布在空间上相似,均为下游的广坪河支流最多,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白龙江主河道上。(2)流域内平均降雨日数与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对应,降雨日数多的年份各支流降雨日数分布较均匀,降雨日数少的年份则各支流间差异较大。(3)流域内各支流的平均降水量、降雨日数与短时强降水在空间分布上并不一致。(4)流域内白天出现降水的次数小于夜间,01时出现最多;各支流降水出现次数夜间多于白天,以22—23时、03—04时这两个时段最多;流域内短时强降水天气在21时出现最多。(5)流域内的最大降水过程的累计雨量、持续时间及小时最大降水量随着季节变化明显。5、6月累计雨量不大,持续时间较长,小时降水量较小;7、8月累计雨量大,持续时间较短,小时降水量较大;9月累计雨量较大,持续时间长,小时降水量小。
    6  陕西关中两种栽培模式下苹果树干液流特征
    张维敏,刘璐,张勇
    2021(3):36-40.
    [摘要](129) [HTML](0) [PDF 837.88 K](548)
    摘要:
    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陕西关中西部地区的富士苹果种植代表县宝鸡市凤翔县苹果园,采用热扩散式树干茎流计,分别对在乔化、矮砧两种栽培模式下3棵树龄在10~20 a的富士系苹果树的树干液流速率进行连续测定。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种栽培模式下苹果树蒸腾速率和日蒸腾耗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晴天、多云、阴天、雨天条件下,矮砧、乔化苹果树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均呈“几”字形的单峰曲线;矮砧苹果树曲线峰值出现时间较乔化苹果树偏早1~2 h,两者之间的差异在晴天最大;生长始期、生长盛期,矮砧苹果树不同天气条件下蒸腾速率均大于乔化苹果树,且日耗水量也较乔化苹果树多。
    7  基于哨兵2/3卫星高分辨率地表温度的降尺度方法
    袁媛,郭毅春,杜婧,屈妍
    2021(3):41-44.
    [摘要](1155) [HTML](0) [PDF 1.09 M](689)
    摘要:
    针对卫星遥感数据提取或生成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存在的时空分辨率矛盾,利用哨兵2/3卫星产品数据,其中哨兵3数据提供高时间分辨率影像,哨兵2数据提供高空间分辨率信息,并利用SNAP70及Excel2010软件,建立归一化植被指数与LST的相关关系,利用统计降尺度方法,成功将LST的空间尺度从1 000 m降至10 m,生成高时间分辨率10 m空间分辨率的LST。将原始1 000 m分辨率哨兵3地表温度图与降尺度到10 m空间分辨率的地表温度图对比,可以发现:降尺度地表温度图可以覆盖大部分原始1 000 m分辨率的地表温度信息,说明降尺度结果较好地保留了原始LST影像热特征的分布情况;而且,所生成的高空间分辨率的地表温度产品地物特征清晰,纹理明显。利用地面国家气象自动观测站实测0 cm地温数据验证降尺度结果,可以看出:误差平均值为26 K,误差值较小,说明降尺度结果精度较高。
    8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蒲城酥梨综合品质评价
    马耀绒,淡会星,王红军,张艳芬
    2021(3):45-48.
    [摘要](311) [HTML](0) [PDF 477.16 K](537)
    摘要:
    对蒲城10个主要种植乡镇酥梨的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为进一步寻找适合蒲城酥梨高品质果品生长的最佳生态区,为优质酥梨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19—2020年蒲城10个主要种植乡镇酥梨的果皮厚度、果实硬度、含糖率、可滴定酸、单果重、果实含水率以及石细胞含量等7种核心品质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结合专家经验法,建立蒲城酥梨综合品质评价模型。研究表明:(1)果皮厚度、果实硬度、含糖率、可滴定酸、单果重、果实含水率以及石细胞含量7种品质指标的归一化权重系数分别为:0024、0086、0386、0039、0068、0147、0247,权重最大的是含糖率,最小的是果皮厚度;(2)蒲城西南部苏坊、荆姚镇以及南部党睦镇酥梨品质为特优;中部品质为优质;北部洛宾镇品质为良好;东部永丰镇品质最低,为一般。总体来说,蒲城东北部酥梨品质较西南部和中部差。
    9  基于渐近式辐射传输模型的雪面反射率的计算验证
    解文进,张伦雨,姜苇,焦乘乘,田桂洪
    2021(3):49-54.
    [摘要](123) [HTML](0) [PDF 1.26 M](519)
    摘要:
    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渐进式辐射传送模型(ARTM)计算350~2 500 nm光谱波段的雪面反射率。为了验证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分析雪面反射率光谱特征的基础上,利用ARTM计算的不同下垫面雪面反射率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分别在下垫面为农田、裸土、草地的环境中对ARTM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1)雪面反射率随着波长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可见光谱波段,雪面反射率最高点接近于1;在近红外区,雪面反射率下降比较快;在1 400 nm以后,反射率整体较低,在1 800~2 500 nm,由于水汽和噪声干扰过于强烈,雪面反射率出现了比较密集的干扰波。(2)可见光波段,下垫面为农田和裸土环境中,受雪面结晶和雪面粗糙影响导致ARTM模型计算的雪面反射率与实况有不同程度偏差,但都满足偏差绝对值≤025精度要求;下垫面为草地环境中,模型在无坡度的情况下误差最小,随坡度出现会发生较小的误差,但最大偏差不超过011。ARTM模型计算雪面反射率可靠且有效。
    10  卫辉市大风灾害风险区划及评价
    田晓璐
    2021(3):55-60.
    [摘要](133) [HTML](0) [PDF 1.30 M](510)
    摘要:
    为科学应对卫辉市大风灾害频发这一问题,选取2012—2018年卫辉市辖区内9个自动气象站逐日风速数据、GDP、土地利用类型等数据,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构建大风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借助ArcGIS实现卫辉市大风灾害风险区划图。结合卫辉市大风灾害的区域性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防御措施。结果表明:太公泉镇、狮豹头的西南部、唐庄镇的西北部大风灾害风险最高,安都、顿坊店、上乐村镇风险略有降低,汲水镇、柳庄、后河镇、李源屯镇、狮豹头的东北部风险最低。研究结果对卫辉市今后的防灾减灾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11  青海省雷电灾害风险区划
    王治邦,蔡永祥,罗少辉,蔡忠周
    2021(3):61-66.
    [摘要](253) [HTML](0) [PDF 1.05 M](602)
    摘要:
    依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原理,结合气象统计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根据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指南,利用归一化处理、百分位数法、熵值法、自然断点法等方法,开展了青海省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青海省闪电日数以22 d/10 a(1961—2017年)的速率减少,并且闪电天气多出现在夏季(6—8月),以午后居多。(2)全省平均初雷暴日为4月16日,最早初雷暴日为1月9日(1964年玛沁);平均终雷暴日为9月15日,最晚终雷暴日为11月28日(1986年囊谦)。(3)青海省年闪电日数的空间分布基本呈南多北少的纬向分布,雷电多发中心地带在青海南部地区的囊谦县、杂多县一带,以及祁连山附近地区。(4)雷电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较低风险区主要位于柴达木盆地地区。本研究得出的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结果可以在青海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进行应用,为雷电灾害防御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基础。
    12  山东省智慧气象为农服务业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李玉华,褚希,车军辉,李文科,李旭旭
    2021(3):67-72.
    [摘要](119) [HTML](0) [PDF 1.77 M](538)
    摘要:
    为适应现代农业气象服务需求,满足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实现气象精准为农服务,通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需求分析,融入现代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发了山东省智慧气象为农服务业务系统。该系统依托Web API、HTML5、LBS、数据加密同步等技术,开发了精准农业气象服务接口API、智慧精准农业气象服务平台、“锄禾问天”APP智慧为农服务客户端,解决了与用户的双向互动难题,实现了集用户需求信息采集、气象服务指标用户自我订正、气象服务产品加工、智慧服务产品制作、服务产品智能推送等功能。该业务系统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一体化智慧为农服务,在山东省全面推广应用,提升了为农气象服务水平。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