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退耕还林工程背景下延安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林隆超,王晓飞,刘延平,刘志超,王文波
    2022(4):1-6.
    [摘要](564) [HTML](0) [PDF 1.05 M](432)
    摘要:
    1999年以来,延安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使植被覆盖得到迅速恢复和增加。基于2000—2020年MOD13Q1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估算了延安市21 a间的植被覆盖度,通过空间插值方法、统计学方法对其时空变化特征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延安市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式增加趋势,其中在2002年、2013年出现了明显跳跃式增长,2017年前后达到最高值后在高位波动;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从南到北递减的趋势,高值区位于延安南部林区,低值区位于延安北部接近榆林边界地带;近21 a来,延安北部植被覆盖度提升幅度在30%以上,中南部0~30%,变化最大的区域是吴起南部、志丹北部、安塞中部、宝塔区北部、延川中部和子长大部地区,增加50%以上;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会对植被覆盖度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6—8月的降水量是影响植被覆盖度的主要原因。
    2  西安冬季不同环流形势下大气细颗粒物 的输送特征研究
    李培荣,姚静,张煦庭,黄鑫,刘菊菊,祁春娟
    2022(4):7-14.
    [摘要](121) [HTML](0) [PDF 1.73 M](360)
    摘要:
    基于2018—2020年西安市冬季的ERA5再分析资料、大气污染监测资料以及地面气象资料,采用客观天气分型方法PCT将西安地区冬季的海平面气压场和10 m风场分成6种天气类型,对不同天气类型下的空气污染状况及大气边界层污染气象参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地区在冷高压前部型、冷高压后部型、均压场型、高压底部型中PM25污染加重,污染日出现频率高,属于污染型天气类型;在污染型天气类型下,西安地区混合层高度较低、通风系数较小、大气自净能力较弱均不利于PM25的扩散稀释;对污染天气类型下西安地区的PM25污染输送与潜在来源进行研究,认为西安本地及周边地区、陕南地区对西安PM25的质量浓度均有明显的影响,另外甘肃东部、宁夏及河南西部地区也是西安重要的细颗粒物污染源地,不同的污染天气类型下,污染输送通道和源区存在差异性。
    3  豫东一次特大暴雨中风暴再度增强成因分析
    吕哲源
    2022(4):15-22.
    [摘要](67) [HTML](0) [PDF 3.01 M](377)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中尺度自动站资料、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雷达卫星产品等,分析了2021年8月3—4日豫东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与中尺度对流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暴雨发生在200 hPa处于高空辐散区、500 hPa冷涡底部低槽东移的环流条件下;中低层副高外围暖湿气流与地面冷锋于豫东形成辐合,配合高空强辐散为暴雨提供有利的环流背景。(2)降水前大气处于条件不稳定,豫东区域水汽饱和;强降水期间近地层存在温度平流,使边界层产生扰动导致暴雨增幅。(3)强降水发展与两个MCS系统发生、发展及演变关系密切;暴雨落区位于中尺度对流云团云顶亮温梯度大值区且靠近其低值中心。(4)雷达回波表现为多单体合并的混合型回波,V型缺口对应地面大风;强降水时段回波低质心、高效率并存在列车效应,风速辐合位置对应新单体生成。
    4  京津冀强对流天气的环境场条件及触发机制
    许敏,刘璇,沈芳,任福玲,田晓飞
    2022(4):23-29.
    [摘要](414) [HTML](0) [PDF 2.13 M](363)
    摘要:
    利用MICAPS、自动气象站、FY2气象卫星和美国NCEP 1°×1°再分析等资料,对2019年7月29日出现在京津冀的一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其发生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以及环境场和触发机制。结果表明:高空西风槽与副热带高压、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冷锋是此次暖区强对流天气形成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辐合线的生成对强天气的爆发起到了触发作用;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在850 hPa形成西南低空急流,配合低空切变线的作用使得水汽在京津冀地区强烈辐合,当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降至-4×10-8 g/(cm2·hPa·s)以下时,预示着强降雨的出现,而700 hPa大气的辐合、500 hPa以上的强辐散加强了大气的垂直上升运动,对雨强产生明显的增幅作用;冀南地区中高层的干空气侵入使大气的层结不稳定增强,引发了雷暴大风,北京的深厚湿层则更利于产生高强度的降水,即雷暴大风的生成需要更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性。
    5  甘肃靖远“8·10”致洪短时强降水成因分析
    石光普,王银花,刘世华,冯娅茹,白登元
    2022(4):30-36.
    [摘要](182) [HTML](0) [PDF 10.48 M](650)
    摘要: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8年8月9—10日甘肃靖远致洪致灾短时强降水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具有空间尺度小、持续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伊朗高压北上东伸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甘肃中部处于两高压之间的弱切变辐合区;强降水发生前,低层暖湿平流的增温增湿使不稳定层结发展;低层正涡度辐合加强了水汽的垂直输送,地面气旋性风场、次级环流为强对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强降水过程中没有高空槽、低空急流的配合,垂直风切变较弱,在副热带高压边缘高温高湿环境下,中小尺度热低压使该区域热力不稳定增加,中低层弱冷空气入侵、地面辐合线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起到了触发和组织作用;造成此次强降水天气的中-γ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在地面热低压和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具有明显的低质心强降水雷达回波特征。
    6  延安市冰雹时空分布及灾害特征
    仇莉,王凌军,郑小阳,蒋小莉
    2022(4):37-41.
    [摘要](121) [HTML](0) [PDF 726.26 K](444)
    摘要:
    利用延安市2011—2020年13个国家气象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和各县区防雹作业点收集的冰雹资料,对延安市冰雹时空分布及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延安市2011—2020年每年均有冰雹出现,年均冰雹日23.2 d;冰雹主要出现在6—8月,占总冰雹日数的75%,7月最多;15—18时为一日中出现冰雹的高峰时段;冰雹直径主要在10 mm以下,最大冰雹直径为60 mm;冰雹落区离散性强,单个冰雹日主要以影响1~2个县区为主,占总冰雹日数的63%。1日内影响范围涉及11个县区的仅有1次;冰雹日以出现1 d为主,2016年连续11 d出现冰雹天气过程,期间有10 d造成雹灾,属历史罕见。宝塔区、黄龙县、洛川县、富县、延长县、宜川县为冰雹多发地带,也是雹灾多发区。全市冰雹成灾率为50.0%;4—10月均有冰雹灾害发生,9月成灾率最高;10 a间因冰雹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30余亿元。
    7  影响汾渭平原地区臭氧污染的地面环流形势研究
    刘慧,王建鹏,黄鑫,祁春娟,李培荣
    2022(4):42-49.
    [摘要](463) [HTML](0) [PDF 2.19 M](422)
    摘要:
    基于2014—2018年4—10月汾渭平原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同步气象要素数据分析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利用Lamb-Jenkinson客观环流分型方法分析影响汾渭平原地区臭氧污染的主要环流形势,探讨环流型与臭氧质量浓度及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4—2018年4—10月臭氧最大 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用C8 h(O3)表示)呈波动增长,2017年污染最重;不同环流型出现的频率不同,且各环流型控制下C8 h(O3)有所差异,其中气旋型(C)、东北气流型(NE)、偏北气流型(N)及东北气旋型(CNE)控制时时易出现臭氧污染日,且对应的环流型出现频率和污染日数的乘积较大;C型及与C型混合的环流型控制时C8 h(O3)值均较高,A型及与A型混合的环流型控制时C8 h(O3)值均较低;风速与C8 h(O3)的相关性较差,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及云量与C8 h(O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87、-082、-033、-070。
    8  丘陵沟壑区4月日最低温度的差异特征
    孙智辉,刘志超,杨丽,雷延鹏
    2022(4):50-56.
    [摘要](55) [HTML](0) [PDF 876.33 K](371)
    摘要:
    为了更好地开展陕北山地苹果气象服务,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低温冻害信息,利用2018—2020年延安地区4月20多个山顶与沟谷气象观测站数据和延安高空探测数据,统计分析山顶与沟谷温度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造成日最高温度山顶低于河谷、而日最低温度山顶高于沟谷的气候特征;最低温度差值与海拔高度、纬度有关,海拔高度低差值小,反之差值大,高纬度地区差值大;在高差100 m以下的河谷地带,冷空气的堆积比较深厚,山顶与沟谷温度一致;延安山顶与沟谷温度差值具有相同的日变化趋势,并与天气有关,阴天时山顶温度低于沟谷,晴天时山顶温度高于沟谷;在一日内,山顶温度变化比较平缓,沟谷比较剧烈;在日出后3 h和日落后到24时,沟谷升降温幅度明显大于山顶,其他时段二者的变化幅度基本一致;最低温度差值与高空温度、地面相对湿度、地面风速、高空温度露点差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温度越低、湿度越小、风速越小而温差越大。
    9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春季山顶果园最低气温推算
    刘志超,王勇,曹杰,贺芬芬,杨爱琴,林隆超
    2022(4):57-61.
    [摘要](60) [HTML](0) [PDF 1.09 M](347)
    摘要:
    利用2020年4月24日延安159个气象站日最低气温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投影寻踪回归方法,对处于丘陵沟壑区的延安山顶果园日最低气温进行推算。结果表明:投影寻踪回归方法比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的拟合误差小,尤其对延安北部的拟合效果好,显著降低了苹果花期冻害等级,投影寻踪回归方法拟合的最低气温符合实际冻害灾情。
    10  陕西黄土高原日光温室冬季低温冻害风险分析
    刘红,杨爱琴,孙智辉,党晓东,刘志超,都全胜,牛骋
    2022(4):62-66.
    [摘要](50) [HTML](0) [PDF 1.19 M](379)
    摘要:
    以2021年4—5月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苹果气象试验站富士系晚熟盛花期苹果花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霜箱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苹果花在不同低温条件下的受冻率,采用浸泡法测定苹果花相对电导率,分析苹果花相对电导率与半致死温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富士系晚熟苹果花在-2.0 ℃下持续3 h内未受冻,-3.0 ℃持续2 h后重度受冻,-4.0 ℃持续2 h后受冻率达100%,-5.0 ℃持续1 h后受冻率达100%;低温与苹果花相对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88 3,相对电导率随温度下降而不断增大;苹果花的半致死温度在-3.0~-4.0 ℃之间。
    11  陕西苹果花期霜冻敏感性指标研究
    刘红,杨爱琴,孙智辉,刘志超,党晓东,都全胜
    2022(4):67-69.
    [摘要](169) [HTML](0) [PDF 436.87 K](390)
    摘要:
    以2021年4—5月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苹果气象试验站富士系晚熟盛花期苹果花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霜箱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苹果花在不同低温条件下的受冻率,采用浸泡法测定苹果花相对电导率,分析苹果花相对电导率与半致死温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富士系晚熟苹果花在-2.0 ℃下持续3 h内未受冻,-3.0 ℃持续2 h后重度受冻,-4.0 ℃持续2 h后受冻率达100%,-5.0 ℃持续1 h后受冻率达100%;低温与苹果花相对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88 3,相对电导率随温度下降而不断增大;苹果花的半致死温度在-3.0~-4.0 ℃之间。
    12  果园柴油炉增温防冻试验
    贺芬芬,孙智辉,刘志超,杨爱琴,杨帆
    2022(4):70-74.
    [摘要](56) [HTML](0) [PDF 894.77 K](361)
    摘要:
    2021年1月27—29日,在洛川苹果气象试验站进行了柴油炉增温防冻试验,结果表明:以平流降温为主且风速较大(平均风力4~5级)时,果园可增加温度0.3~0.8 ℃,最高可增1.3 ℃,最大增温范围距炉子约8.0 m,具有增温范围大,但增温幅度小的特点;以辐射降温为主且风速较小(平均风力2~3级)时,果园可增加温度0.4~3.7 ℃,最大增温范围距炉子约5.0 m,2.3 m以内平均增温在2.0 ℃以上,最大增温6.1 ℃,温度增幅较大但影响范围小。在果园进行柴油炉防冻,应根据风向、风速,将炉子置于上风方,每个柴油炉之间间隔3.5 m摆放,在风速小于3.0 m/s时,可增加果园内温度2.1~6.1 ℃,可减轻或避免霜冻危害;在风速较大时,增温效果不佳,难以实现防冻目的。
    13  2020年延安两次苹果花期冻害成因分析
    杨爱琴,李桂英,杨丽
    2022(4):75-79.
    [摘要](72) [HTML](0) [PDF 598.42 K](421)
    摘要:
    利用2020年4月延安市国家气象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苹果发育期观测及冻害资料,对2020年春季延安两次苹果花期冻害过程的气象条件、果树条件、冻害程度进行分析,评估防御措施。结果表明:2019年11月—2020年3月气温持续偏高,导致苹果树花期提前了7~10 d,增加了果树花期冻害的风险。4月10—13日、20—25日两次冻害过程均受强冷空气侵袭,其中4月10—13日极端最低气温(Tmin)全市为-5.4~-0.5 ℃,Tmin≤-2 ℃最长持续了19 h,Tmin≤-5 ℃持续了3 h;4月20—25日极端最低气温全市为-7.8~-2.0 ℃,Tmin≤-2 ℃最长持续了25 h,Tmin≤-5 ℃持续了5 h。相比较4月10—13日的冻害过程,20—25日的冻害过程中冷空气持续的时间更长、强度更强、影响范围更广。4月10—13日冻害过程中,延安果区从北到南处于现蕾至初花期,而4月20—25日冻害过程中,延安大部分果区处于盛花至落花坐果期,果树的抗冻能力更弱。两次冻害过程中,延安市气象部门提早预判,精细服务,与各相关部门联合防御,使得实际灾害程度低于不采取防御措施的受冻程度。
    14  GFE(L)1型二次测风雷达典型故障分析
    王晓飞,林隆超,王文波,王飞,曹杰
    2022(4):80-82.
    [摘要](510) [HTML](0) [PDF 416.79 K](336)
    摘要:
    结合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对延安高空探测站2011—2020年连续10年GFE(L)1型探空(简称L波段)雷达业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并对出现的一些典型故障总结判断和维修方法,提出维护维修经验,为提升高空气象观测质量及高空业务人员雷达保障技术水平提供帮助和借鉴。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