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三源融合降水产品在陕西省的适用性评估

      2023(1):1-7.

      摘要 (162) HTML (0) PDF 1.48 M (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陕西省391个自动站逐小时降水量观测数据对国家级格点实况三源融合降水产品的适用性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融合降水产品与站点观测之间的误差小、相关性高,但融合降水产品的标准差和极大值明显小于站点观测;相关系数较低的站点以区域站为主,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效果明显优于区域站;误差时空分布和降水特征关系密切,在降水频次增多和强度增大时,融合降水产品相比站点观测的误差增大。将融合降水产品视为一种“预报”,站点观测资料作为“真值”进行分级检验,结果显示:融合降水产品可以较好反映有无降水,随降水量级增大空报率变化平稳,漏报率增长明显,导致TS评分逐渐下降。对典型个例的误差成因分析显示:融合降水产品可以较好地体现降水起止时间及性质、强弱演变趋势,但对雨强较大的区域性降水、分散性局地强降水表现欠佳。多种指标综合显示:融合降水产品小量级降水准确率高,对大雨以上量级降水强度有一定程度削弱;陕南秦巴山地的融合降水产品与站点观测偏差较大,应用中需特别关注。

    • 基于WRF不同边界层方案的陕西气象要素预报检验

      2023(1):8-14.

      摘要 (113) HTML (0) PDF 2.20 M (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陕西省区域数值模式系统,通过对比WRF中两种大气边界层方案(MJY和YSU),对陕西省2021年7月地面和高空要素预报开展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地面要素预报上,MYJ方案的24 h累积降水量预报的空报率和漏报率都更低,TS评分更高,预报效果更好,逐小时降水量预报的BIAS评分随预报时效的增加变化更小,空报率、漏报率和TS评分也整体优于YSU方案,表明MYJ方案对降水预报的稳定性更好。两个方案的2 m温度和10 m风场预报存在正偏差,2 m比湿预报存在负偏差,即预报场的温度偏高、风速偏大、湿度偏干,YSU方案在2 m温度和10 m风场预报上效果更好,而MYJ方案在2 m比湿预报上效果更好。高空要素预报上,两个方案在各个高度层上对各个要素的预报各有优劣,其中YSU方案在高空风速预报上较MYJ方案更稳定。

    • 基于机器学习的风场预报订正方法研究

      2023(1):15-20.

      摘要 (423) HTML (0) PDF 2.01 M (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实现更准确的站点风预报,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WRF预报结果和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将模式网格和观测站点的数据进行融合构建训练集,利用3种机器学习方法对WRF预报的风场结果进行订正,优化风场预报准确率。其中随机森林模型实现风速的预报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降低了1822%,风向降低了1597%;LightGBM模型对于风速、风向的RMSE平均降低了1860%和1756%;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对于风速、风向的RMSE平均降低了553%和910%。对2020年宁波市9个大风过程进行检验,利用LightGBM模型对于3个站点预报进行订正,结果表明风速的RMSE从461 m/s下降到214 m/s,平均降低了5358%,风向的RMSE从3031°下降到1820°,平均降低了3995%。

    • 陕西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精细化客观识别及特征分析

      2023(1):21-26.

      摘要 (183) HTML (0) PDF 989.60 K (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2009—2021年陕西省内国家气象站以及区域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以某日出现暴雨站数至少占总站数的4%为识别条件,以降水强度、暴雨范围和持续时间建立综合强度评估指标,此区域暴雨过程识别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更加客观,基于此方法的识别结果分析陕西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区域性暴雨过程出现在4—10月,594%出现在夏季,最多发生在7月,33%出现在秋季,最多发生在9月。近13 a首次区域性暴雨出现日期呈提前趋势,平均每年提前15 d;末次日期呈缓慢推后趋势,平均每年推后07 d。暴雨过程频次平均每年82次,其中夏季48次,秋季27次;暴雨过程频次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03次,夏季增加明显,秋季不显著。覆盖范围呈减小趋势,暴雨站数占比平均每年减少01%,局地性增强。764%的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1 d。区域性暴雨频次与陕西特色气候事件密切相关,夏季区域性暴雨多对应初夏汛雨强、伏旱弱,秋季区域性暴雨多对应秋淋强。

    • 唐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与干湿变化研究

      2023(1):27-33.

      摘要 (78) HTML (0) PDF 2.04 M (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历史文献中提取了唐代289 a间(公元618—907年)陕南地区的水旱灾害记录,使用灾害等级法和湿润指数法研究其洪涝灾害特征和干湿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时间上,洪涝灾害的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公元618—687年为少发期,688—847年为多发期,848—907年为少发期,在公元788—797年、808—817年发生了2次湿润气候事件;干湿变化具有明显的突变性和周期性,在公元748年前后发生由湿润向干旱的突变,指示气候发生了突变;湿润指数变化存在25~27 a、62~67 a的周期振荡,其中62~67 a为主变化周期。在空间上,商洛、汉中地区洪涝灾害次数较多,占水灾总次数的745%;唐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与干湿变化过程与同时期中国气候总体变化大致相同,其变化是对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 巢湖对周边城市热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

      2023(1):34-40.

      摘要 (105) HTML (0) PDF 2.42 M (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WRF模式,耦合考虑室内外大气能量交换的多层城市冠层模式BEP+BEM(building effects parameterization and building energy model),对2016年7月24—26日巢湖地区的一次夏季高温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巢湖表面的日间气温较周围陆地低4~5 ℃,巢湖的存在使合肥、巢湖两地日间平均近地面气温分别下降了018 ℃和028 ℃;巢湖对城市热岛的垂直发展有日变化特征,日间随着湖陆温差的增大与减弱,城市热岛得以发展与削弱,夜间有无巢湖的影响趋于减弱;巢湖的存在使合肥边界层高度最多下降约200 m,巢湖市下降约310 m。

    • 近30年红碱淖水体时空动态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2023(1):41-49.

      摘要 (75) HTML (0) PDF 14.42 M (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90—2020年的Landsat卫星数据,基于总体精度指标和Kappa系数评估三种岸线提取方法精度,选取精度最高的方法构建高精度的湖泊水体遥感监测数据集,基于该数据集从多角度分析红碱淖水体年际、年内的时序发展趋势以及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气象要素和人类工程活动资料,探讨其时空动态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①三种岸线提取方法中,线性解混的精度最高;②近30 a来,红碱淖湖泊面积和岸线长度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湖泊面积于2010—2015年萎缩速度最快,变化强度为-182%,岸线长度2000—2005年变短速度最快,变化强度为-338%,且两者增幅最大时间段均为2015—2020年,变化强度分别为197%和416%;③1990—2000年间红碱淖面积整体萎缩,东北向萎缩最严重,其次为南向,且湖泊重心向西南偏移;④2017年各月面积萎缩方向不一,总体上表现为东南向扩张,西北向萎缩,重心偏移方向与年际偏移一致;⑤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与湖泊面积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气候对湖泊面积萎缩有一定影响,而人类工程活动是主要原因。

    • 西咸与西汉高速公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2023(1):50-55.

      摘要 (74) HTML (0) PDF 2.09 M (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14—2020年西安—咸阳机场高速公路(简称西咸高速公路)和西安—汉中高速公路(简称西汉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站和临近国家自动气象站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西咸、西汉高速公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咸、西汉高速公路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由北向南逐渐递增。夜雨量大于昼雨量,夜雨出现的时间长、强度大。5—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9%~91%,其中6、9月偏高较多。5—10月小雨降水日数最多,暴雨日数最少,暴雨月平均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最大值均出现在7、8月。西咸、西汉高速公路为夜间至清晨和午后降水峰值型。西汉高速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较多,而西咸高速公路的极端强降水发生频次明显多于西汉高速,各公路点1 h最大降水量均发生在7、8月。21:00—01:00高速公路的降水量和强度偏大,且西汉高速公路多为山路,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风险增大,尤其发生在夜间,危害更大。

    • 基于气温订正的北京山桃花花期预测改进

      2023(1):56-61.

      摘要 (95) HTML (0) PDF 632.54 K (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北京市丰台区气象站2009—2018年地面观测资料和2020、2021年3月丰台区预报资料,配合气温精细化订正,应用SW物候模型,对2020年、2021年北京丰台区北宫森林公园、千灵山风景区山桃花始花期进行了预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提前10 d预测的结果和自然条件下的实况值偏差为1~2 d,提前一周左右可较为准确地预测山桃花始花期。结合气象因子对前期气温预报值进行精细化订正,可提高SW物候模型用于观赏植物观赏期预测的适用性,得到较为准确的花期预测值,并可在花期观赏相关的旅游气象服务业务中进行推广应用。

    • 固原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分析

      2023(1):62-66.

      摘要 (104) HTML (0) PDF 642.82 K (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91—2020年固原市各地逐日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等资料,应用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作为舒适度评价指标,结合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等级和评价方法,分析固原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结果表明:(1)固原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以寒冷为主,占全年日数的714%;冷和舒适的日数分别占全年日数的158%和128%;热的日数极少,仅占全年日数的002%,无闷热日数。(2)1—4月、9—12月固原市各地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均为寒冷;6—8月,固原市各地气候以冷、舒适为主,7月固原市各地舒适日数为157~246 d,无闷热感觉,是固原市最舒适的月份。(3)固原市各地人居环境舒适日数在1997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年平均舒适日数达362~702 d,占夏季日数的383%~674%,其中原州和西吉夏季舒适日数均超过50%。

    • CLDAS地面要素产品在陕西的适用性评估

      2023(1):67-72.

      摘要 (355) HTML (0) PDF 1.76 M (3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陕西省1 540个地面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采用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等评估指标对5 km分辨率的CLDAS小时产品——2 m气温、2 m相对湿度、能见度、10 m风速在陕西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检验。结果表明:CLDAS 2 m气温、2 m相对湿度产品在陕西质量较好,能见度次之,10 m风速质量相较差。对CLDAS 2 m气温评估结果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各评估指标具有一定的月变化、日变化特征,但整体质量趋于稳定;高海拔地区,评估指标变化明显,代表性相对差。CLDAS 2 m气温对日最高、最低气温也有很好的指示性。分辨率为1 km与5 km的CLDAS 2 m气温产品对比评估表明,1 km 气温产品的误差较小,相关系数更大,尤其对于高海拔地区,质量有明显改善,代表性增强。

    • 2021年延安市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预报思考

      2023(1):73-78.

      摘要 (126) HTML (0) PDF 4.48 M (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大活动的定量降水预报一直都是气象服务保障的难点。对2021年延安两次重大活动的预报服务保障复盘,总结预报思路和模式偏差特点及原因。结果表明,ECMWF模式对延安市白天3 h晴雨预报准确率明显低于夜间,主要是由于模式对白天的积云对流降水预报效果较差所致。预报中需特别关注不同性质降水预报思路的不同点, ECMWF模式的对流降水空报率较高,当模式降水量预报以对流降水为主时,需要根据气候特点、对流环境条件和触发机制进行分析,诊断对流发生的可能性,重点分析低层大气的水汽条件、不稳定能量条件以及是否有触发条件。延安市对流天气主要出现在午后,11时之前以及20时之后分散式对流不易触发,主要原因是黄土高原夜间辐射降温在近地面层形成逆温层,使对流抑制增强,在没有明显天气系统触发时,对流发生概率低。在实际服务中,早晨和夜间的对流,可以对模式的对流降水进行消空订正。对于系统性降水重点考虑整层大气是否饱和及是否存在上升运动,当对流层低层被下沉运动控制且相对湿度较低时,只有中层大气扰动引发的垂直运动并不会产生降水,其扰动主要造成多云天气。以上思路在2021年7月延安市的两次重大活动保障中取得较好的订正效果,可以为今后的弱降水天气保障服务提供参考。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