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0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安康市短时强降水特点及其天气模型和环境参数分析
    李静睿,赵强,李玉婷,刘佩佩,郭大梅
    2023(5):1-11.
    [摘要](144) [HTML](0) [PDF 2.92 M](442)
    摘要:
    利用安康185个区域站小时降水数据和国家站探空数据、多普勒雷达数据,统计分析了2010—2020年5—10月安康市短时强降水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康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17—19时和22时—次日01时,且61.6%发生在7月中旬—8月中旬,在石泉西部发生最多;基于地形与短时强降水的关系来看,在海拔1 000 m以下,短时强降水频次随海拔高度先增加后减少,且在300~600 m内较多;从坡向和坡度来看,短时强降水在西坡发生最多,主要在陡坡、斜坡及缓斜坡地形发生。通过对134个短时强降水过程统计分析,归纳出副高控制型、两高切变型、前倾槽型和低空急流型四种天气概念模型,其中低空急流型占比高达58.4%;分析四种概念模型的温湿廓线和物理量特征,结合雷达资料,得到物理量指标及典型雷达特征图,对安康汛期短时强降水预报预警有一定指示意义。
    2  南疆西部秋季一次罕见暴雪过程诊断分析
    热孜瓦古·孜比布拉,阿依谢姆古丽·孜比不拉
    2023(5):12-18.
    [摘要](104) [HTML](0) [PDF 2.85 M](404)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G卫星、喀什多普勒雷达、全球同化系统(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DAS)数据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11月20—23日发生在南疆西部喀什、克州地区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多尺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中亚低涡为此次暴雪天气过程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700~850 hPa切变线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中低层持续上升运动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暴雪提供动力支持;HYSPLIT水汽后向轨迹模拟结果显示,此次暴雪水汽源地主要在里海—咸海、西西伯利亚,不同高度上两者水汽贡献率有明显差别,里海水汽贡献率大于西西伯利亚水汽贡献率,因此偏西路径水汽输送占比略多;整个暴雪天气过程中雷达回波以层状云回波为主,回波强度仅为20~25 dBz,但有弱的对流特征;降雪开始时卫星云图上云顶亮温迅速下降,降雪区处于其等值线边缘的梯度大值区。
    3  2021年陕西极端秋雨事件环流特征及成因
    马晓华,杜莉丽,黄少妮,韩洁,郭莉
    2023(5):19-25.
    [摘要](93) [HTML](0) [PDF 9.42 M](436)
    摘要: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88项环流指数资料、 陕西省101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 25°×25°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21年陕西极端秋雨期间的大气环流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持续受冷暖气流共同影响,陕西出现了长达52 d的秋雨事件,秋雨出现早、结束晚,呈现自北向南增多的空间分布特征,较气候态降水量异常偏大;500 hPa高度场距平在中高纬“东高西低”的环流分布形态和巴尔喀什湖到贝加尔湖地区的显著负异常区,有利于引导高空槽底部分裂冷空气南下;低纬度异常偏强、偏西、偏大的副热带高压有利于外围暖湿气流向西北地区东部输送水汽和能量;850 hPa风场上东北地区东部存在的异常反气旋环流引导偏东路径的冷湿气流与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及西北太平洋的充沛暖湿气流在西北地区形成水汽汇,造成陕西降水偏多;陕西持续位于40°N的高空急流入口区南侧,具备高空辐散、低层辐合的有利动力条件;稳定维持在105°E~110°E的θse能量锋区,多次受弱冷空气侵入,是导致秋雨中出现暴雨的主要原因。
    4  宝鸡夏季高温气候特征及极端高温年环流分析
    韩洁,李恩莉,杨婷婷
    2023(5):26-31.
    [摘要](93) [HTML](0) [PDF 2.89 M](482)
    摘要:
    利用1970—2019年宝鸡11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夏季逐日最高气温和逐月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宝鸡夏季高温的气候特征,并对极端高温年的环流形势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受地形和海拔高度影响,宝鸡夏季高温日数呈现中部平原多,南北山区少的特点。夏季宝鸡区域高温频次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89 站次/10 a;区域高温频次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10年代最多,且8月明显偏多,6月明显偏少;高温出现时段差异大,2000—2014年多出现在6—7月,2015年以后多出现在7—8月。极端高温年环流特征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大、强度大、脊线位置偏北、西伸脊点偏西,东亚大槽偏强,西藏高压偏强。在极端高温年,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为位势高度正距平,宝鸡在对流层高层受南亚高压控制,中层处于脊前西北气流中,低层为异常反气旋环流;物理量场具有高温低湿的特征,下沉运动较常年明显偏强,下沉增温明显,水汽通量输送较常年偏少。
    5  1961—2022年兰州夏季高温特征及其环流形势
    狄慧
    2023(5):32-36.
    [摘要](63) [HTML](0) [PDF 1.97 M](439)
    摘要:
    基于1961—2022年6—8月兰州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兰州夏季高温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近62 a兰州高温日(日最高气温≥35 ℃)数年平均值为43 d,高温日数以1 3 d/(10 a)的气候趋势显著增加;平均高温初日为7月13日,平均高温终日为8月2日,高温初日变化呈明显提前趋势,高温终日推迟趋势明显;将高温初日与高温终日之间作为高温影响期,平均高温影响期为20 d,呈增长趋势。兰州高温年,欧亚大陆上空500 hPa位势高度场呈“两脊一槽”形势,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附近高压脊形成阻塞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展较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偏北;对应温度场36 °N附近有一暖中心存在,恰好与高压中心相匹配,这种配置有利于高温天气发生和维持;100 hPa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偏北,强度偏强,与500 hPa闭合高压单体共同对兰州夏季高温起到重要作用。
    6  渭北旱腰带近60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
    刘艳,吕阳,杨婷婷
    2023(5):37-42.
    [摘要](83) [HTML](0) [PDF 2.04 M](401)
    摘要:
    利用渭北旱腰带地区24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0年逐月气温、地表温度、降水、相对湿度等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近60 a以来渭北旱腰带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并探讨区域气候变化对渭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和苹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60 a平均地表温度和气温分别为134 ℃和111 ℃,且呈显著上升趋势(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四季的地表温度和气温均缓慢上升,且冬季、春季、秋季的地表温度和气温上升显著(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2)年降水量呈缓慢增多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缓慢减小;冬季和夏季降水量缓慢增多而春季和秋季明显减少,以春季最显著;春季、冬季和秋季平均相对湿度呈减小趋势,以春季最显著(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夏季缓慢增大。(3)渭北旱腰带地区可以利用气候变暖带来的热量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在农业选种育种方面应培育晚播早熟小麦品种与晚熟玉米品种,苹果主产区可以向黄土高原迁移。
    7  通辽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于静,高亚敏,陶晨,刘梦迪,王一冰
    2023(5):43-47.
    [摘要](207) [HTML](0) [PDF 937.67 K](330)
    摘要:
    8  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对祁连山森林火险气象等级的影响
    尹春,罗汉,何金梅,王琦,李宝梓
    2023(5):48-53.
    [摘要](40) [HTML](0) [PDF 1.05 M](400)
    摘要:
    根据森林火险气象等级的计算方法,基于2011—2020年祁连山区林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资料,筛选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后森林火险气象等级下降到零级火险解除的典型过程,分析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对祁连山森林火险气象等级的影响。结果表明:祁连山区各林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为四级及以上的主要时段集中在4—6月、9—11月,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2011—2020年在祁连山西、中和东段区域共实施471次人工增雨作业,223%的作业后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没有降低,461%的作业后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有下降但没有降到零级,316%的作业后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降到零级,共149次,其中有671%为三级以上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作业的共同影响下,祁连山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显著降低,以祁连山东段林区森林火险等级的降低效果最显著。
    9  宁化人工防雹作业重点区域分析
    刘玉,林丽华,谢应龙
    2023(5):54-59.
    [摘要](57) [HTML](0) [PDF 868.60 K](356)
    摘要:
    利用2005—2021年宁化县有记载的冰雹资料和2011—2021年3—4月龙岩和三明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宁化县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流云的移动路线和地形对对流云移动的作用进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对流云经过各乡镇频次、对流云经过首个乡镇频次、各乡镇降雹频次和烤烟种植面积等4个要素的权重,得到各乡镇的防雹作业区的重要性指标。结果表明:宁化县境内对流云多发生在下午时段;经过宁化县的对流云路线最多的为西南路线,其次为偏西路线,再是西北路线;偏北和偏西方向来的对流云,受山系抬升作用,有利于对流云加强,西南方向来的对流云,易沿着中部凹陷地带和南部低山丘陵褶皱山地移动;与江西省接壤的宁化县中北部乡镇是防雹作业重要区域。
    10  两套降水融合实况产品在陕西省的质量检验
    贺音,张雅斌,樊丹丹
    2023(5):60-66.
    [摘要](85) [HTML](0) [PDF 1.17 M](379)
    摘要:
    利用陕西省99个国家气象站、1 894个区域气象站2021年3月1日00时—2022年2月28日23时(北京时)的小时降水量数据,采用相关系数、平均误差、均方根误差、晴雨准确率、降水分量级评估等指标,对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制的1 km、5 km降水融合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结果表明:(1)两套融合产品在陕西省的评估效果较好,1 km融合产品评估结果(相关系数为0928 1,平均误差为0000 8 mm,均方根误差为0236 2mm)优于5 km融合产品(相关系数为0892 2,平均误差为-0001 0 mm, 均方根误差为0335 3 mm);(2)两套融合产品对降水的有、无均反映较好,其中1 km融合产品的晴雨准确率为0959 0,5 km融合产品为0957 1;(3)小雨、中雨量级降水融合降水产品与观测值较接近,其他级别降水融合产品的TS评分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大而降低;(4)两套融合降水产品能较好反映陕西区域内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陕北地区平均误差、均方根误差较小,效果较好,关中南部及陕南秦巴山区的误差较大。
    11  气温数据插值精度影响因素定量研究
    杨朔,罗明良,林叶彬,黄瑾,姜佳艳
    2023(5):67-73.
    [摘要](38) [HTML](0) [PDF 869.62 K](376)
    摘要:
    为定量归因插值参数对径向基函数插值(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的影响,基于ArcGIS软件,通过多尺度空间自相关方法指导插值参数的选择对四川省宜宾市的气温数据进行插值分析,利用地理探测器工具定量归因插值参数对RMSE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保持搜索半径不变的情况下,搜索角度对RMSE几乎没有影响,而扇区类型对RMSE的影响程度接近100%;插值参数对RMSE的解释度排序为扇区类型>核函数>最大相邻要素数>最小相邻要素数,具体指数为0022>0020>0019>0010。核函数与扇区类型对RMSE的影响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解释度分别达到0020和0022。实验结果表明:扇区类型与核函数是插值参数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搜索角度对RMSE的影响甚微,多种插值参数对RMSE的交互影响大于单一因素的影响;核函数为CRS、最大相邻要素数为8、最小相邻要素数为6、扇区类型为4个、扇区旋转45°是几种插值参数中较优的选择;多尺度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插值参数的指导选择具有实际意义。
    12  GMDH神经网络在雷电预警中的应用
    刘海兵,卢秋芳
    2023(5):74-79.
    [摘要](57) [HTML](0) [PDF 1.27 M](394)
    摘要:
    利用江西南昌地区南昌县、小蓝经开区、塔城乡和小莲村等站点多个时间序列的大气电场和雷电数据,选取南昌地区2018—2020年56个雷电活动过程中共计224个时间序列大气电场和经小波函数sym5和阈值分析法Rigorous Sure变换的大气电场信号进行训练和测试,建立自组织数据处理的群方法GMDH(group method of data handling)神经网络模型并应用于雷电活动的预警。结果表明:30~60 min GMDH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相关系数(R)在07~085之间,经过小波变换处理后的大气电场数据预测准确率更高,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接近于1,均方误差、均方根误差以及准则值(P)均可控制在5%以内;借助提前获取的大气电场预测数据,通过大气电场强度剧烈的脉冲变化可以预示着雷电活动的发生,有效地提高雷电预警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13  L波段雷达受地物回波干扰的分析与处理
    李沅桥,刘永莲
    2023(5):80-84.
    [摘要](35) [HTML](0) [PDF 3.17 M](385)
    摘要:
    针对高空气象探测业务中L波段雷达(GFE(L)1型二次测风雷达)跟踪有源目标物技术方法,有时出现探测信号受干扰,进而影响探空数据的连续性和正确性,导致观测质量下降的现象。以梧州高空观测站L波段雷达跟踪信号受干扰异常表征为例,对探空仪器信号问题、雷达元器件故障、外讯号电磁干扰和地物回波影响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小发射机、调节大发射机频率等措施可以解决信号干扰问题,有效保障高空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 为减少此类问题的出现,对雷达保障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