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38-44.
摘要:利用淮河流域1914—2013年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研究流域的气候干湿变化、干旱的时空分布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流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均呈湿润化趋势;四季中,除秋季外均通过了Mann-Kenddall趋势检验(005显著性水平),秋旱最易发生。干旱空间分布非常不均匀,不同程度的干旱频率有较大的地区差异,中旱频率高值区位于流域西北以及东北部,重旱频率由北向南递增,极旱频率在流域内较小,高值区域位于流域的东南角。流域均呈湿润化趋势,但西部、东部和北部边界一带湿润化趋势不明显。淮河流域存在35~65 a、17~30 a、3~7 a的三类尺度的干旱周期,以55 a为第一主周期。
2023(1):27-33.
摘要:从历史文献中提取了唐代289 a间(公元618—907年)陕南地区的水旱灾害记录,使用灾害等级法和湿润指数法研究其洪涝灾害特征和干湿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时间上,洪涝灾害的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公元618—687年为少发期,688—847年为多发期,848—907年为少发期,在公元788—797年、808—817年发生了2次湿润气候事件;干湿变化具有明显的突变性和周期性,在公元748年前后发生由湿润向干旱的突变,指示气候发生了突变;湿润指数变化存在25~27 a、62~67 a的周期振荡,其中62~67 a为主变化周期。在空间上,商洛、汉中地区洪涝灾害次数较多,占水灾总次数的745%;唐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与干湿变化过程与同时期中国气候总体变化大致相同,其变化是对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