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4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西北涡影响下陕西一次强降水天气成因分析

      2024(5):1-8.

      关键词:西北涡;台风;非绝热加热率;湿位涡;锋生
      摘要 (84)HTML (0)PDF 1.90 M (3528)收藏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4A 云图资料、ERA5(0.5°×0.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8月4日西北涡影响下陕西一次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雨带位于陕北,强降水主要时段出现在夜间;西北涡前期发展缓慢,后期发展迅速,来自南海台风外围的偏南风向西北涡输送水汽,为暴雨提供了充足水汽和能量供应,中高层强辐散抽吸促使西北涡持续发展;西北涡发展东移,低涡强降水产生凝结潜热加热造成西北涡低层减压,低涡上升运动和辐合强度进一步增强;本次强降水天气与低层偏南风急流建立密切相关,4日夜间陕北水汽输送、水汽辐合强度较白天更强;西北涡中低层偏南风急流在倾斜爬升中存在着中尺度对称不稳定机制,造成低涡中心附近更强上升运动和气旋式涡度,从而产生强降水;强降水释放的凝结潜热加热促使陕北产生强锋区,锋生进一步加强低涡中心附近上升运动,造成低涡降水强度增强。

    • 台风“烟花”进入安徽前后降水特征差异及成因分析

      2024(5):9-17.

      关键词:台风烟花;降水;水汽输送;动热力结构
      摘要 (25)HTML (0)PDF 3.95 M (3446)收藏

      摘要:利用最佳台风路径数据、常规观测、FY-2E卫星TBB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 2106号台风“烟花”在进入安徽前后的降水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烟花”在进入安徽前24h内,降水表现出南北对称分布,在移入安徽后,降水分布表现为非对称特点,小时雨强更强。TBB小于-50 ℃区域与强降水落区均对应良好。强水汽输送通量、水汽辐合区、台风暖心结构、垂直速度和散度场在“烟花”进入安徽前基本呈对称分布。随着“烟花”向西移入安徽,东南急流在其东至东北侧的维持为台风北侧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烟花”北侧θse强度和范围明显强于南侧。强低层辐合偏北并叠加正涡度环流、配合高空辐散抽吸作用使得北侧的垂直上升运动明显大于南侧,同时也加强了对流层中层凝结潜热的释放,为安徽淮北地区的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和重要能量来源。利用最佳台风路径数据、常规观测、FY-2E卫星TBB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 2106号台风“烟花”在进入安徽前后的降水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烟花”在进入安徽前24h内,降水表现出南北对称分布,在移入安徽后,降水分布表现为非对称特点,小时雨强更强。TBB小于-50 ℃区域与强降水落区均对应良好。强水汽输送通量、水汽辐合区、台风暖心结构、垂直速度和散度场在“烟花”进入安徽前基本呈对称分布。随着“烟花”向西移入安徽,东南急流在其东至东北侧的维持为台风北侧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烟花”北侧θse强度和范围明显强于南侧。强低层辐合偏北并叠加正涡度环流、配合高空辐散抽吸作用使得北侧的垂直上升运动明显大于南侧,同时也加强了对流层中层凝结潜热的释放,为安徽淮北地区的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和重要能量来源。利用最佳台风路径数据、常规观测、FY-2E卫星TBB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 2106号台风“烟花”在进入安徽前后的降水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烟花”在进入安徽前24h内,降水表现出南北对称分布,在移入安徽后,降水分布表现为非对称特点,小时雨强更强。TBB小于-50 ℃区域与强降水落区均对应良好。强水汽输送通量、水汽辐合区、台风暖心结构、垂直速度和散度场在“烟花”进入安徽前基本呈对称分布。随着“烟花”向西移入安徽,东南急流在其东至东北侧的维持为台风北侧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烟花”北侧θse强度和范围明显强于南侧。强低层辐合偏北并叠加正涡度环流、配合高空辐散抽吸作用使得北侧的垂直上升运动明显大于南侧,同时也加强了对流层中层凝结潜热的释放,为安徽淮北地区的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和重要能量来源。

    • 一次远距离台风影响的陕北区域性暴雨成因分析

      2022(5):1-6.

      关键词:台风;低空急流;陕北暴雨;副热带高压
      摘要 (602)HTML (0)PDF 2.47 M (502)收藏

      摘要: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 1°×1°间隔6 h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8月4—5日陕北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500 hPa西风槽和副热带高压,中低层的切变及正涡度,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随着台风“黑格比”的西移北上,副高主体西伸北抬,引导副高外围水汽向西北地区输送,促进了西南急流的建立和水汽的持续输送;同时台风西北侧偏东气流的加强,高能锋区梯度加强且向陕北地区伸展,使得雨强增大,850 hPa能量锋区为强降水的落区。暴雨区对流层中低层表现为较强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形成有利于暴雨的高能高湿环境场。暴雨前期主要受弱的东路冷空气影响,降水效率低。暴雨后期高空冷空气入侵,850 hPa台风外围东风风速辐合增强,同时伴有强的上升运动,陕北地区受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作用导致暴雨加强。

    • 陕西盛夏一次强雷暴天气成因分析

      2020(5):1-5.

      关键词:西北涡;台风;强降水;不稳定;云顶亮温
      摘要 (375)HTML (0)PDF 1.49 M (679)收藏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逐6 h再分析资料、云顶亮温资料等对2019年8月2—4日西北涡作用下发生在陕西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在高原槽东移加深,副高西伸北抬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700 hPa西北涡是强降水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台风“韦帕”与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为西北涡迅速增强提供了水汽、能量、动力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进一步加强了西北涡发展;西南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输送和不稳定能量,陕西处于θse高能区,大气上冷下暖存在位势不稳定层结;地面辐合线触发对流,陕南出现分散的对流性强降水,西北涡东移北上,低涡切变引发陕北系统性强降水;深厚的湿层、较厚的暖云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出现;低涡降水云系中有对流单体生成发展,短时强降水出现在云顶亮温等温线密集处。

    • 超强台风“Saomai”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2019(3):8-17.

      关键词:台风;高分辨率数值模拟;降水诊断
      摘要 (919)HTML (0)PDF 7.17 M (859)收藏

      摘要:利用美国NCEP/NCAR全球预报系统的GFS资料以及中尺度非静力模式WRF,针对超强台风“Saomai”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模拟区域采用单层网格,分辨率为5 km。研究结果表明,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较好地再现了台风“Saomai”的发展演变过程及登陆情况。模拟的台风路径与实况较为吻合,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同时,模式对台风“Saomai”的环流场结构和台风登陆期间的累积降水分布特征也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进一步通过850 hPa涡度、相对螺旋度、水汽通量等对台风“Saomai”发展演变及登陆期间引起的暴雨开展模拟诊断,结果表明:在模拟时间段内,涡度和相对螺旋度的强中心与暴雨区中心有较好对应,水汽通量对降水趋势有较好的指示,上述诊断物理量的演变与降水的时空变化较为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指示意义。

    • 不同边界层方案对台风灿都路径和强度模拟的影响

      2019(2):13-18.

      关键词:边界层方案;台风路径和强度;中尺度数值模式;雷达同化资料
      摘要 (641)HTML (0)PDF 896.37 K (768)收藏

      摘要: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381,以2010年03号台风“灿都”为研究个例,采取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YSU、MYJ、QNSE、MYNN2四组不同边界层方案进行模拟试验,通过比较模拟和实况台风路径、MSLP( Minimun sea level pressure)和MSW(Maximum surface wind),发现四组试验的模拟结果与实况都有一定的差异,路径偏差相似,强度均偏弱。总体而言,边界层方案为YSU的试验WRF_YSU模拟效果最佳。对试验WRF_YSU引入雷达观测资料后的同化试验(WRF_YSURD)后发现WRF_YSURD试验对台风强度的模拟结果有显著改善。通过进一步的诊断发现,不同边界层方案及是否进行雷达资料的同化会造成五组模拟试验中台风的散度、涡度及风场等的模拟结果不同,从而造成台风范围内的水汽场不同,进而影响最终的台风强度和路径模拟结果。

    • 西北涡和登陆台风共同影响的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2016(5):1-6.

      关键词:西北涡;登陆台风;青藏高原东侧;暴雨
      摘要 (717)HTML (0)PDF 4.19 M (937)收藏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对2010年7月22—25日青藏高原东侧出现的暴雨、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区域性大暴雨是高原上生成的西北涡在断裂的副热带高压的阻挡下东移南压加深,与中低层偏南急流相互作用产生的;高空急流右侧强辐散气流的抽吸作用是西北涡生成的重要原因;暴雨产生时存在强垂直上升中心与近似饱和的气柱互耦;登陆台风通过参与低空急流的形成,将台风外围的水汽和能量输送到暴雨区,是本次暴雨过程水汽的输送者和能量的提供者;从地面能量比对冷空气的放大作用来看,本次过程先后有两股强弱不同的冷空气从不同方向入侵Ω系统暖区,一股为自甘肃东南入侵四川东部的西北路冷空气,另一股为沿河南中部入侵陕西东南部的东北路冷空气。气旋性辐合中心是高原上西北风引导的冷空气和“灿都”台风西行外围西南暖湿气流汇合形成的;南北两环副热带高压形成的反气旋环流阻挡了α中尺度气旋的移动,使气旋稳定少动,从而使强降雨稳定维持。

    • 近海台风影响下陕北两次区域性暴雨对比分析

      2015(5):1-9.

      关键词:近海台风;陕北;区域性暴雨;湿涵场
      摘要 (573)HTML (0)PDF 7.70 M (843)收藏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及雷达资料,对近海台风影响下,发生时段及降水落区均相似的陕北两次区域性暴雨个例(2014年7月8—9日(简称“7·8”过程)及2013年7月11—12日(简称“7·11”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7·8”过程是东北路冷空气、高原槽和台风“浣熊”外围偏东气流共同作用产生,“7·11”过程是高原槽引导西路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产生;近海台风为“7·8”过程提供了水汽和能量,对“7·11”过程无直接作用;“7·8”过程降水云团为冷锋云系中的5~6个β尺度的对流云团,而“7·11”过程为副高外围中β尺度的对流云团;两次强降水时段雷达回波均呈现以积状云为主的混合型降水回波;暴雨发生时,两次过程低层冷平流均减弱,850 hPa东北风起到了冷垫作用,暖湿气流被弱冷空气强迫抬升,相对湿度大于90%的区域由中层迅速增加到对流层整层;湿涵密集带对暴雨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 庐山夏季台风暴雨物理量分析

      2014(5):7-13.

      关键词:庐山;台风暴雨;物理量场;物理量阈值
      摘要 (550)HTML (0)PDF 3.78 M (899)收藏

      摘要: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1°×1°格点再分析资料,对庐山夏季强降水的天气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和物理量计算,结果表明:台风是庐山后汛期暴雨或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天气系统;台风暴雨分为A型和B型两种降水类型;涡度、散度、螺旋度、垂直速度、水汽通量与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与台风暴雨关系密切,物理量特征阈值对确定台风暴雨预报有一定指导意义;24°N~30°N、116°E~120°E为物理量特征区域,各物理量在特征区域中超过阈值时,庐山极有可能有暴雨发生。

    • “6·29”西安突发性特大短时暴雨过程分析

      2007(1):1-4.

      关键词:特大暴雨弱冷空气台风强对流弱对流
      摘要 (700)HTML (0)PDF 3.83 M (735)收藏

      摘要:利用天气图、物理量、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对2004年6月29—30日发生在西安市的特大暴雨过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特大暴雨发生在冷锋云系前部,500hPa槽前的弱冷空气触发对流产生;远距离台风为特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特大暴雨分别发生在一次强对流和一次弱对流环境中,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一中-β尺度对流云团和一片低云;强对流云体高度为15km,弱对流云体高度为9km。

    上一页12
    共2页14条记录 跳转到GO